商业银行套期保值会计应用研究(3)
2017-11-22 01:41
导读:(二)香港上市境外商业银行套期会计应用现状 截至2007年11月30日,共有9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境外商业银行,其中除东亚银行与创兴银行未开展套期保
(二)香港上市境外商业银行套期会计应用现状
截至2007年11月30日,共有9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境外商业银行,其中除东亚银行与创兴银行未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外,剩余7家在年报中披露开展了套期交易,且使用了套期会计对其进行核算,可见套期会计使用程度较高,只要开展了套期保值业务,都使用了套期会计对其进行核算。
在上述7家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中,一般披露了以下套期会计相关信息:
1.主要会计政策。在主要会计政策部分,上述公司披露了公允价值套期会计方法、现金流量套期会计方法、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会计方法、套期有效性评估方法以及不满足套期会计使用条件的衍生工具会计处理方法。
2.按照衍生金融工具的类别,披露了本期及上期用作套期的衍生金融工具名义金额与公允价值。
3.按衍生金融工具类别与套期类别,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名义金额。
4.公允价值套期具体交易内容,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情况;现金流量套期具体交易内容,用于现金流量套期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被套期项目现金流量等信息。
5.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的具体内容。
6.现金流量套期储备的金额。
7.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进行套期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境内商业银行套期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境外商业银行的比较
比较境内外商业银行套期会计应用情况,可得出如下结论:
1.境外商业银行套期会计应用程度较高
可获得年报信息的13家A股上市商业银行中,有10家披露开展了套期保值业务,但仅4家披露使用了套期会计;9家样本境外商业银行中,有7家披露开展了套期保值业务,并且全部采用了套期会计。可见,境外商业银行套期会计应用程度要高于境内商业银行。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境外商业银行套期会计信息披露更为充分、规范
同样是依照国际会计准则披露财务报表信息,境外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要比境内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更为充分、规范。除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披露了套期会计政策外,境外商业银行还披露了套期交易的内容,分别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披露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价值和公允价值,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当期公允价值变动额,现金流量变动额,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套期工具公允价值变动额等。根据这些信息,财务报告使用者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商业银行开展的套期保值业务、套期有效性等。
进一步分析,境内商业银行套期会计使用程度较境外商业银行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境内商业银行虽然产生了使用套期会计的需求,但由于套期保值业务开展较晚,需求并不十分强烈。A股上市银行,大多是近年来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公开上市的。商业化改革后,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受汇率、利率等风险波动的冲击相对有限,对采用包括套期保值在内的各种风险管理手段对冲利率、汇率风险等动机仍处于不断提升的阶段,同境外商业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使用套期会计的需求还不十分强烈。
(2)业务部门对套期会计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业务部门在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没有考虑未来的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甚至有些业务部门的人员并不了解套期会计准则的各种规定,加之会计部门参与不够,虽然业务管理有套期保值的需要,或者已开展了风险对冲交易,但未在交易开始时对套期关系进行指定,对套期有效性进行评估,从而导致后续无法采用套期会计。
(3)套期有效性没有满足准则要求。会计准则对套期会计的使用设定了严格的条件,对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之间的对冲效果有严格要求。在实际开展业务时,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之间往往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无法对套期有效性进行准确评估,即使有些套期保值业务能够进行有效性评估,实际得出的结果也可能不满足准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