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套期保值会计应用研究(4)
2017-11-22 01:41
导读:(4)缺乏信息技术系统的有效支撑。使用套期会计,需要精确计算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计算频率也较高,需要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支持。
(4)缺乏信息技术系统的有效支撑。使用套期会计,需要精确计算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计算频率也较高,需要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支持。我国企业目前尚缺乏相关应用系统,虽然不少企业已经或正着手开展相关系统的建设,但仍需一个逐步适应和成熟的过程。
(5)对套期会计准则还缺乏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与常规会计方法相比,套期会计在国内尚属新生事物,会计处理过于复杂,对广大会计人员来说相对陌生。理解、应用套期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有着较高要求。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套期会计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介绍或比较国内外相关准则,实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通俗易懂的、为众多会计人员理解运用的套期会计账务处理规范,也没有大量的成熟案例可供借鉴,从而制约了套期会计的广泛应用。
四、推动商业银行套期会计应用的建议
(一)强化会计与业务的联动管理,从源头解除套期会计应用的障碍
业务开展与会计管理缺乏联动性,业务部门对套期会计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是制约套期会计使用的一项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强化会计与业务的联动管理,让业务部门了解套期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在业务开展之初,就按照准则的要求,设计交易结构,提供准则要求的各类材料,满足准则对套期关系指定的基本要求。
(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套期会计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套期活动是商业银行对自身风险进行管理的一种行为,为按照准则规定对这种行为进行会计核算,需对各类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进行准确计量,计算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各自公允价值或变动情况,提供会计核算所需的基础数据。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细化对各类资产的风险计量,对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风险进行一一对应的评估与计量,确保有足够的数据对套期关系有效性进行评估,为套期会计核算提供准确的数据。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加大信息技术系统的开发力度,为套期会计的应用提供完备的技术支持
套期会计的使用,需要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价值相关信息,包括产品定价、模型验证等,这是我国企业目前所普遍缺乏的。虽然不少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开展相关应用系统的建设,但仍需一个逐步适应和成熟的过程。为保障套期会计的应用,必须加大信息系统开发的力度,确保套期会计在实务中被广泛正确地应用。
(四)理论与实务界加强合作,深化对套期会计准则的研究
我国套期会计准则虽然全面规范了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但准则的条文是原则性的,缺乏通俗易懂、可具体指导实务操作的应用指南。同时商业银行的业务有着不同于一般行业的特殊之处,例如,由于业务发展的要求,商业银行大多在海外设立了许多分行,其对海外分行拨付的营运资金面临着汇率波动风险。为规避外汇风险,商业银行通常会做一笔外汇远期或掉期交易。此项套期业务中,被套期项目是商业银行拨付的营运资金。商业银行的拨付行为虽然实质上形成了境外经营净投资,但却并未以长期股权投资的形式确认。那么对其进行的套期保值行为是按照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来进行会计处理,还是按照公允价值套期进行会计处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研究。因此,为正确顺利地应用套期会计准则,理论与实务界有必要联合,根据商业银行的特点,针对不同业务类型,对套期会计准则进行深入研究。准则制定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应给予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支持。
(五)结合商业银行套期业务,设计套期会计核算模式
对套期会计准则缺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缺乏可资借鉴的成熟案例是制约套期会计广泛应用的另一主要问题。为此,我们结合商业银行的具体实务,设计了套期会计的核算模式。此处受文章篇幅限制,仅以商业银行典型的已确认资产现金流量套期为例,说明应如何进行套期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