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固定资产现况调查(2)
2017-11-27 01:13
导读:一、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对固定资产不清查。实物治理部分与财务部分没有坚持开展经常对账,账面余额与台账余额—直不符,造成账卡
一、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对固定资产不清查。实物治理部分与财务部分没有坚持开展经常对账,账面余额与台账余额—直不符,造成账卡之间、账账之间、账实之间的不符。更为突出的是,在固定资产进进、使用和退出的各个环节没有置于有效的财务监视之下,有的先交付使用,办理进账手续滞后;有的已报废,未及时销账。上述种种不规范的做法,直接造成了固定资产存量不明,家底不清。
二、缺乏固定资产的经营理念,资产使用效益不高
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的治理,则导致在转化过程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具体表现为:
(一)在产权关系上,既未对投进经营的资产进行资产评估,没有核准高校投进经营使用的价值量,也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及有关资产转移手续,造成高校对转进经营的资产产权回属不清,缺乏有效的监视和约束。
(二)在国有资产保值上,缺乏有效的监视,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些高校盲目投资,资产使用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对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统筹安排,投资方向分散,资产配置不公道,并无偿占有高校国有资产进行创收和经营活动,资产保值目标无形中被置于次要地位,监视约束机制也就明显缺位,使被投资单位一开始资产效益观念就淡薄,对其使用缺乏统筹安排,造成转为经营的资产经营效益差,甚至发生严重亏损,无法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目标。
(三)在治理体制上,对转为经营的资产没有建立完善的经营治理体制,其经营治理尚未从高校治理体制中分离出来。造成投进资产该提折旧的不提折旧,该交纳资产占用费的不交纳,该收缴的收益未及时收缴,使得该部分资产长期被占用,甚至变成的净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四)在资产收益分配上,对转进经营的资本缺乏有效的监视机制,收益分配不公道,在确定收益分配办法时简单确定一个固定指标,缺乏严厉的论证,与企业分配制度相背离,将利用学校资产创收所得过多地向个人分配倾斜,使得投进的资产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
大学排名 三、高校本钱核算还没有尝试,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被忽视
过往高校资产靠政府投进,学校只管用,不管效益,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债权划分不明确,使用部分只管用,职员更换调离时,其名下的物品也就随时间而不知往向。反应到财务上的资产也不及时、全面,有的资产购置多年却未到财务部分和设备治理部分进账,有的早已报废却仍挂在资产账上。
四、高校固定资产治理存在的成因
资产治理观念淡薄,措施不力。高校对资产的治理更多的是讲究效益,但在市场条件下,更应注重经济效益,以便为高等事业开辟筹资渠道,充分、公道利用资源弥补教育事业经费之不足和改善办学条件。或非经营性资产存在被无偿占用,不提折旧,不计盈亏的现象;缺少成型的资产增值增效治理措施,经营治理者与治理承包人及职工个人利益挂钩;有的资产闲置不用,导致资产低效,没有发挥出资产应有的效能,造成资源设施的浪费,固定资产无偿使用。
五、加强高校固定资产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章建制,实现固定资产的制度化治理
高校的资产实行制度化治理,就是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治理制度,完善资产采购、登记、保管、赔偿、核算、报告制度,要通过建立资产账目,对有实物形态的资产登记建档,更要弄清来源,理顺关系,公道分类,有偿占用。
(二)同一思想熟悉,增强固定资产治理观念,进步治理水平
建立健全资产治理机构,进步治理队伍和职员的素质,确保治理工作的规范、有效。治理机构配置具有高素质的治理职员,明确治理职员的责任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还要建立严格的赏罚制度,对治理业绩突出和治理混乱造成损失的职员分别予以奖励和处罚。
(三)加强固定资产清查工作
资产清查就是根据资产治理的需要,有目的地定期开展清查盘点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卡相符。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加强对经营性资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