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的结构模式(2)
2017-12-04 06:09
导读:2.企业主体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企业主体理论以为,企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主体,其经济业务等事务与权益所有者的个人事务应当区别开来。企业在
2.企业主体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企业主体理论以为,企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主体,其经济业务等事务与权益所有者的个人事务应当区别开来。企业在其持续的经营活动中,其净资产的占有、使用、处分等权利均属于企业。该理论确立的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权益(负债 业主权益)
在企业主体理论下,作为债权人权益的负债和业主权益具有相同的地位,由于它们都是企业资金的来源,故该结构模式的右边,可统称为“权益”。由于企业主体理论适合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要求,因而现行会计实务大多是以该理论为基础的。
3.剩余权益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剩余权益理论以为,优先股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负债)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属于性质相同的特定权益,因而普通股股东权益应该成为会计关注的核心内容。该理论下的要素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
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普通股股东提供更好的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4.基金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基金理论不以所有权理论所假设的个人关系为基础,也不将企业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它是将从事经济活动的单位作为会计处理的范围基础。该理论以为,资产是基金或经济活动单位的未来期间的效益,负债是对特定或一般资产的限制,投进资本是使用资产的法定限制或财务限制。该理论所确立的要素结构模式为:
资产=资产限制
在基金理论下,特定服务行为的履行成为关注的重点,而收益的确定则成为次要的题目。因此,这种理论特别适用于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5.
会计学收益本质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会计学者对收益本质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对经济业务的考虑,对非经济业务因素则考虑较少。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实现盈利的过程,是通过经济业务进行的,从而导致“用度”的发生和“收进”的取得。依据这种观点,收益与收进、用度要素之间的结构模式为:
收益(利润)=收进-用度
该理论下的结构模式主要是侧重于利润计算。并且,应留意的是只有“损益性用度”才计进当期损益。
6.收益构成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影响企业收益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期间获得收益的来源或产生收益的原因都可能存在差别,而“真实的收益”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期看得到的。因此,如何使企业收益信息的表露更加符合“决策有用性”要求,成为会计学研究的重要题目,也由此形成了关于企业收益构成的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一是本期经营收益理论。该理论以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靠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及其盈利,只有来自于企业当期正常经营活动的收益信息才能真正说明企业的经营治理水平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列进损益表收益的内容,只能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收支,而不包括非常项目的收益或损失,并且只包括本期的收益。该理论下的相关要素结构模式为:
营业收益(营业利润)=营业收进-营业用度
另一种是总括收益理论。该理论以为,无论经营收益还是非经营收益,都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果,全部收益的信息才能反映企业治理者的业绩。收益的构成既包括经营活动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活动的收益;即有本期收益,也有非常项目和前期调整等。在会计实务中,各国财务会计准则大都倾向于总括收益理论。如我国会计准则所确定的相关要素结构模式为: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利润=营业利润 营业外收进-营业外支出
三、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重构
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是登记账簿、复式记账、编制报表等会计特有方法的理论基础。确立要素结构模式,应该从企业资金运动及其经济业务本身的固有规律进手。企业的经济业务,包括了资金的进进、内部营运使用及退出。资金进进与退出企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发生变化,资金在企业内部的使用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投进资金和不断收回新资金的过程,在会计上表现为用度和收进的变化。用度发生与收进取得过程,同时也是消耗旧资产、产生新资产的过程,它始于资产又回于资产。因此,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对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揭示与表达,应该包括以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