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治理题目探析(2)
2017-12-05 01:19
导读:要明确财务治理目标就必须了解企业存在两个题目。一是代理题目。而在公司制条件下,企业的资产规模扩大,出资人只承担有限责任,资产的终极所有权
要明确财务治理目标就必须了解企业存在两个题目。一是代理题目。而在公司制条件下,企业的资产规模扩大,出资人只承担有限责任,资产的终极所有权、法人财产所有权和法人财产经营治理权分离了,在所有者与经营治理者之间、上层经营治理者与下层经营治理者之间形成了层层委托代理关系,但股东、债权人和经营治理层之间的利益要求并不总是一致。二是不完全合约。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存在不完备和不对等的合约,本质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为,财务治理目标实际上就是财务治理主体的目标。我们从财务治理的利益相关者逻辑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并不存在一个唯一的财务治理目标,而是多种财务治理目标并存于现实的不同企业中。因而,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
3 公司财务治理的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公道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从财务角度看,公司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治理结构,包括公道的产权结构、分权的财务治理体制和激励约束相容机制等。
3.1 产权结构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公司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股权结构的分散化和多元化。股权结构的分散化通常是指股东数目的增加,即上持股的人不断增加。而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则是指在全新的资本概念下的持股主体的增加,它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因此,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使企业财务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财务治理的边界不断扩大。
3.2 分层财务决策机制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关系构成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关系,它们之间各司其职,互相制衡。因此,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主要内容就是依靠公司治理结构所建立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使财务的决策者、执行者、监视者之间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财务关系。通常来说分为四个层次:股东作为出资人,拥有对财务活动的终极决策权,处于第一治理层次;董事会作为出资人的代表及代理人,负责公司重大财务活动的决策和治理,处于第二治理层次;总经理作为受托治理公司的代理人,按照与董事会签订的合同规定的职责权限,行使经营权,处于第三治理层次;财务经理及其财务治理职能部分作为财务决策的执行者和日常治理者,处于第四治理层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3 激励约束相容机制
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财权连结的复杂性,企业内部往往形成多环节、多层次的委托代理结构链。上一层次经营者以利益与权力调动下一层次经营者的积极性,用责任来约束下一层次经营者的行为;而下一层次经营者在承担应有责任的基础上,享有应有的利益与权力。只有这种权责利内在同一的契约制度,才是调动经营者之间关系的主要机制,其基础则是通过财务治理来公道确定责任与权力的大小。但各级委托人和代理人在财权活动和分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存在着不对称,二者目标也可能不一致。因此,建立何种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保护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公司财务治理有效性的保障。
4 财务治理权配置的基本模式
财务治理权—财权的配制是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财务决策权的配置则是财权配置最主要的内容。假如说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那么,以财务决策权为主的财权的公道配置对实现该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的财务决策权如何分配呢?最佳的分配方案应该是:将权利分配给拥有知识和信息上风的人,即按知识和信息的上风分配权利。我们可以根据财务决策权所需的专门知识的特征而将财务决策权配制给不同层次的财务治理职员,但财务专门知识在不同的财务主体之间的传递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了信息本钱。另外,各个层次财务决策主体具有与其自身利益一致的目标函数,这些目标函数不同导致了利益冲突,从而产生了代理本钱。信息本钱与代理本钱的存在会使得财务治理权配置变得复杂,现实的公司财务治理模式往往处于集权与分权之间的某一随机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