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管制问题(2)
2017-12-06 01:56
导读:因此,国有银行(包括合作金融组织)在老百姓的眼中,他们都是政府的化身,即使他们担心这些银行机构,但他们对政府却深信不疑。 二、银行业资本
因此,国有银行(包括合作金融组织)在老百姓的眼中,他们都是政府的化身,即使他们担心这些银行机构,但他们对政府却深信不疑。
二、银行业资本管制的无效性
按照银行资本要求管制理论,保持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驱使银行机构选择最适的私人资本水平,如果不存在市场纪律的约束和管制约束,银行的最适资本决策是完全债务融资。此外,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的有限责任性质,对银行机构产生逆向激励——增大经营的风险性。管制资本要求的目的是弥补市场纪律约束的不完全性,抑制逆向选择,引导银行机构选择使各方代理人利益最大化的资本结构和审慎经营行为。然而,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国家信誉为主导的资本结构,在增强风险损失吸收能力的情况下,却不能起到上述管制资本要求的功能。对于不同资本构成的银行机构,资本要求管制除了在控制总体风险暴露和增强偿付能力方面具有共同性以外,资本要求管制的其他重要功能,则因银行业机构资本构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非国有控股或参股(包括地方政府)的股份制银行机构,可以应用资本要求管制的一般原理实施监管。但对于国有银行和国家政策隐性保护的农村信用社,由于资本构成和法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完全按照巴塞尔资本要求管制实施监管,会导致一些不良效应。
1、对国有银行来说,在其资本结构中,无论是国家信誉资本还是实际的股权资本,政府是唯一的出资人。资本构成的唯一性导致了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健全。从产权管理角度看,国家是完全的外部出资人,应该具有利润最大化目标,并以此对银行经营管理者行为进行有效激励和控制。然而,政府的目标函数是多重的,这也正是政府控制金融的主要原因。正是这种特殊的出资人和特殊的资本结构,决定了国有银行资本结构对银行经营管理者事实上没有任何经济利益上的约束和激励。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如果说对经营管理者有约束和激励,也是非经济的,是约束和国家的监督约束,这种外部约束的效力也是有限的。
2、由于国有银行的国家独资性质,银行的稳定性与其资本充足与否几乎没有直接的联系。银行凭借国家信誉维护其企业声誉,进而根本不需要资本金来维系其与市场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国有银行就不需要进行经济资本决策,因为不管有没有资本金,不管资本金充足与否,市场参与者不会怀疑其市场信誉,进而不会影响其筹资能力和筹资成本。由于银行内在的经济资本失去了约束力,资本要求管制因而也失去了应有的管制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尽管通过剥离不良资产、发行特别国债,改善了资本状况,但从根本上并没有解决国有银行的管理问题。虽然把对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监管作为风险性监管的核心指标,但没有实际的管制效应。以这样的管制理念和管制标准,不仅不能实现管制效应,而且会使整个银行业步入管制误区,贻误监管时机。
3、国家信誉资本不仅完全没有管制资本要求的效能,反而恶化了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在国家信誉资本的掩护下,即使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多么差,亏损多么严重,经营者都可以用源源不断的储蓄流掩盖恶化的偿付能力。因此,在不合理资本结构和银行企业制度形式下,信用社完全由所谓的法人控制。唯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就是外部行业管理部门和监管当局。就是说,信用社的主要管理者是外部人,而不是所有者股东。这种由于资本构成所导致的畸形银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银行业经营管理不善和银行监管不够得力的根本原因。
总之,在我国银行业特殊的资本结构下,无论是国家信誉资本,还是实际的股权资本,对于经营管理者而言,既没有资本的激励效应,也没有风险的抑制效应。我国银行业长期的风险积累和屡屡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就是这种特殊资本结构的必然产物。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银行业资本结构改造和资本监管的建议
1、优化银行业资本结构。我国银行业资本数量和资本构成,以及由此形成的畸形法人治理结构,是导致银行业风险和管理问题的根源,也是制约银行业改革的瓶颈问题。因此,改善和加强银行业经营管理,促进银行业市场稳健运行和持续发展,应该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化银行资本结构为出发点,建立健全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机构的内部治理和整个银行业安全网有效性问题。在当前,应该意识到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国家信誉资本结构对银行业稳定性潜在的不利以及对银行业市场的扭曲。二是资本充足状况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主体实力和主权信用评级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从我国发展和银行业实际情况看,优化银行机构资本结构的意义远远大于解决资本数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