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政策需要立足于全球化的新视角(2)
2017-12-06 02:45
导读:因此, 无论是美国的贸易逆差,还是我国的贸易顺差,实际上很大程度上都是经济全球化、储蓄配置全球化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并不是哪一个
因此, 无论是美国的贸易逆差,还是我国的贸易顺差,实际上很大程度上都是经济全球化、储蓄配置全球化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并不是哪一个国家单独可以在短期内改变的。在这种全新的格局下,美国当然是最大的得益者。许多人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公平的状态,也是一个不均衡的状态;也有不少人一直认为这种状况迟早会有大的调整,但是从目前的趋势看,从全球化的大视野看,这种状态可能是不公平和不均衡的,但是可能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可能持续的。这种状态可以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如果没有出现大的冲击,这种状态从目前的趋势看应该会持续一段时间。我国可能会看到,美国的贸易逆差也预计不会那么迅速降低,我国的贸易顺差估计也不会那么快下降,无论我国还是美国,单方面的行动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这种格局。
近期在美国考察时了解到,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在一个金融机构主办的内部研讨会上说,美国乃至全球的低物价格局何时可能结束,有待于中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基本完成了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从这个角度考察中美贸易逆差变动,也是一个有参考价值的视角。
二、扩大内需应是我国化解升值压力的政策重点
对美国来说,之所以出现贸易逆差是因为宏观经济层面的储蓄率过低,必须要吸收外部的储蓄来平衡其国际收支。如果美国要想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内部必须要做结构的调整,比如提高储蓄率,进行结构化的改革,提高经济的效率及竞争力,这一点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很痛苦的。因此,美国面临的选择是:第一,自己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达到平衡;第二,寻找“替罪羊”,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广场协定”选中的是日本,现在选择的是中国。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升值并不能帮助美国解决贸易逆差的问题。美国的国会议员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缓解美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减缓调整美国经济结构中低效率、没有竞争力的部分,实际上作用非常有限。我国的工人工资是美国的数十分之一,即使如美国一些政客所呼吁的那么大的幅度进行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也不可能实现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替代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商品。或者说,即使人民币升值达到美国部分政客的预期,美国的贸易失衡也还会相当大。
对我国来说,贸易顺差积累的原因在于国内的高储蓄。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内金融市场的低效率,加上内需不足,使得国内储蓄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就形成了贸易的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积累。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1989年开始,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是一个资金的净提供者,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所以,在当前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要扩大内需,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是有利于促成贸易的平衡。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出现大规模的贸易失衡实际上也只是在2005年,在此之前的贸易其实一直十分平稳的增长,考虑到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等,这种失衡程度其实更低。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贸易顺差大规模上升,外汇储备增幅也很快,这应该从经济结构上找原因。我国的本土储蓄吸收能力不足,消费比重偏低,服务业严重不发达,过分依赖外需,金融市场不发达,都是导致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2005年在我国香河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美国财长斯诺也呼吁我国扩大内需。内需扩大之后就不会把这部分需求挤到国际市场,顺差也就不会那么大,外汇储备不会增长那么多。
三、汇率的政策目标需要回归到促进宏观经济平衡的经济政策杠杆的本来目标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汇率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往往还与
政治等问题联系在一起。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往往有一种“浮动恐惧”,这来源于不发达的本土金融市场、相对较强的管制等等。实际上,固定汇率使得货币当局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浮动汇率更加适应于一个大国,也适用于应对汇率投机的冲击等。很多国家,像德国和日本都曾经面临过货币升值的压力。日本坚持较低的汇率浮动水平,然后被动地升值,最后导致资产泡沫;而德国则把汇率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汇率涨跌的主要驱动力是维持宏观经济的平衡,德国的宏观政策也主要关注宏观经济平衡,只要对德国平衡经济有利,就可以进行汇率的升贬,因此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汇率决策制度。从实际绩效来看,德国表现比日本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