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危机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3)
2017-12-07 01:09
导读:(一)虚拟经济不产生剩余价值 马克思 政治 经济学中已经论定,商品在流通中不产生任何利润。比如期货、股票、基金、股指等,只是有价物质(或说特
(一)虚拟经济不产生剩余价值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中已经论定,商品在流通中不产生任何利润。比如期货、股票、基金、股指等,只是有价物质(或说特殊等价物)的有形转移和膨化,是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无机再分配,只能将其视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流通。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经从侧面揭示了资本主义虚拟经济所必然蕴藏的潜在危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等于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前者说的是价值源泉(可变资本)问题,后者讲的是价值形成(不变资本)问题。如果不了解两者的区别,就可能错将“价值源泉”等同于“价值形成”,从而否定价值形成过程中非劳动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得出“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的片面结论;或者错将“价值形成”等同于“价值源泉”,从而否定价值源泉的唯一性,得出“机器设备等物质生产要素也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错误结论。
(二)借贷是剩余价值的预期支付
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巨大增长和各种投机活动的大量兴起,又为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但是,手中堆积着大量商品的资本回流却非常缓慢,数量非常少,“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于是崩溃就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社会产品是剩余价值的有形存在,而预期就是虚拟和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存在。金融危机的发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企业为了追求更多利润,不断扩大规模,于是选择在金融市场上“借贷过度”;可当产能相对于全社会购买力相对过剩时,企业资本周转出现困难,逐渐丧失偿还贷款能力,于是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货币紧缩,形成恶性循环,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首先,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大批中小资本破产,大大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从而在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同时,使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再次,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危机的爆发不仅使失业人数剧增,而且也使在业工人生活状况恶化。最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从而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参考文献:
1.周文丽.金融危机让《资本论》热销[N].北京日报,2008-10-20
2.张克难.《资本论》热销说明了什么[N].解放军报,2008-10-30
3.张晓辉.金融危机深化 全球苦觅良策[N].证券时报,2008-10-17
4.龙在天.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原理看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J].国外理论动态,1999
5.崔向阳.《资本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J].当代经济研究,1998(6)
6.高新宇.《资本论》中金融危机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思考[N].沈阳
教育学院报,2005
7.李志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再认识[J].当代经济研究,19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9.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