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2)
2017-12-09 01:12
导读:(二)缺乏完整、科学、规范、公道的绩效评价体系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必须包括三个要素: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
(二)缺乏完整、科学、规范、公道的绩效评价体系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必须包括三个要素: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缺乏完整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公道性。首先,指标体系不能科学公道反映绩效。现行的财务评价指标较全面地涵盖了高校财务评价的各个方面,但是如何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绩效评价,各个指标对评价影响程度仍然没有结论。其次,评价指标的设计欠缺系统性。反映在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领域,财政部分采用的指标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其占的比重、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教师总量、学生总量和结构、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总量和结构等量化指标。这些指标固然具体、可操纵性强,但是单纯追求定量化,过于简单,而且客观性不够,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的根本使命和目标实现绩效反映不明显并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再次,未能考虑非财务指标因素。高校经费的投进产出,既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及文化方面的效果,非财务指标评价如何进进评价体系的范围,在评价中如何发挥其作用,也是当前指标评价的薄弱环节。
(三)绩效考核依据尚未完善,评价标准未能同一。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和考核的依据,与评价指标一起构成了整个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目前的评价工作中,高校财务绩效指标基础数据比较缺乏,评价标准值的确定存在很大的困难。一些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的是评价职员的经验和判定,因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评价数据基本上是从相关部分搜集、逐级汇总上报得到的,各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选择指标进行列示,水分和误差较多。终极导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较差,客观性也有待商榷。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因此,需要在现行财务评价指标基础上,建立财务绩效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以全面、科学、公道地反映高校财务综合实力和运行效率。
三、构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一)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原则
高校财务治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评价指标构建过程中既要考虑财务治理的共性特征,也要考虑到高校的个性特征,应严格坚持如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的代表性及其体系的完整性,要求指标不重复,不遗漏,指标之间具有独立性。
2.重要性原则。由于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变量输出的复杂系统,为实现评价目的,必须在复杂的指标群体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充分有效地表达财务状况的运行特征和内在规律。
3.通用性原则。评价指标在设计中要留意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联系和同一,要留意几种评价指标的兼容和同一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尽可能设计出一套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指标体系,使指标具有充分扩展、分解组合的功能以保证指标评价的权威性和正确性。
4.整体优化原则。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变量输出的复杂系统,评价的目标也是多元化的,不能用局限性较大的单一指标进行评价,而要建立一套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指标体系来反映高校的总体绩效。
5.动态完善原则。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的趋势性,剔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按动态完善原则,不断进行修订,以科学、正确地反映出各高校的绩效水平和综合治理水平。
(二)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它应能正确地反映高等院校在运行过程中,以效益为核心的治理要求,从财务指标上全面提示高校财务绩效综合水平。该体系主要包括:财务综合实力指标、财务运行绩效指标和财务发展潜力指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财务综合实力指标。高校财务综合实力是高校经济规模和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综合反映了高校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结构、财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能力,各项收进的构成和各类支出的投向。通过对财务综合实力的考核,可以反映学校的综合财务状况和办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