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中的道德风险研究(3)
2017-12-09 01:25
导读:(二)各行为主体所获得的信息数目和质量有差异 各行为主体所获得的信息数目和质量之所以不同,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参与投资活动的主体所处的位
(二)各行为主体所获得的信息数目和质量有差异
各行为主体所获得的信息数目和质量之所以不同,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参与投资活动的主体所处的位置不同;二是各主体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同;三是各主体的道德素质不同,其发布的信息数目和质量以及发布信息的时间不同;四是各主体均有独立的利益,有时这些利益此消彼长,互不相容,他们必然按照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不利的原则来处理有关信息。例如,股票发行人为了维持本公司股票的高价格,会选择那些有利于维持股价的信息甚至编造虚假信息,而隐瞒那些不利于维持股价的信息,加之股票投资者处在股票发行人大门之外甚至阔别股票发行人,因此,股票投资者只能把握股票发行人的一部分真实信息。在各行为主体所获得的信息数目和质量有差异的情况下,假如把握较多信息的主体违反道德准则,则其他主体往往难以察觉,因而违反道德准则的一方有可能达到自己谋取不当利益的目的,这就会刺激行为主体进一步违反道德准则,道德风险得以形成。由于信息不对称是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种常态,因而道德风险普遍存在。假如不存在信息非对称性,投资活动中的相关主体彼此完全知悉对方所处的环境及与投资运作有关的一切信息,并可以观测到对方的行动及行动结果,则由信息不对称而引致的道德风险就不存在了。
(三)示范效应
在企业投资过程中违反道德准则的各主体,得到的回报有所不同。有的受到了惩处,而有的则并未受到惩处,或者与其获利相比,受到的惩处较轻,因而产生“违规利润”。违规利润的存在有其客观性,由于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一般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成功的概率不为零。由于违规利润具有少付出而多收益的特点,因此,具有较强的***力。当一部分违反道德准则的主体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反而获得违规利润时,就会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加之人们所具有的侥幸心理,使一些人选择违反道德准则的行动方案。
中国大学排名 (四)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也是经济主体充分展示其才能的经济,而人们衡量竞争结果和能力大小的标准往往是财富的占有量。在此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追求金钱的积累,而对于追求的手段却不愿意甄别正当与否,加之人们的收进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分配不公的加剧,社会上对高消费生活有意无意的渲染,使得一些人产生心理不平衡,从而强化了人们不择手段追求货币财富的价值取向。当社会公众中持此价值取向的人数足够多时,影响所及,就会有一部分人在企业投资活动中违反道德准则,从而给利益相关者带来道德风险。
三、企业投资道德风险控制机制
(一)投资企业的制度约束机制
投资企业的制度约束机制对于减少投资道德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具有关键意义。在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分离的企业制度下,建立投资道德风险控制机制的动力一般来自于对企业有控制能力的主要所有者,在股份有限公司中主要所有者被称为大股东或者控股股东,一般社会公众股东缺乏这种控制能力。作为经营治理者更注重的是短期利益,而企业投资道德风险威胁的往往是企业的长期利益。企业投资道德风险事故一旦发生,造成的投资损失和浪费要由所有者承担。所以,企业的主要所有者应该担负起建立投资道德风险控制机制的责任。
投资企业控制道德风险的着力点在责任与利益的结合部。责任不清楚,便无法确认损失的分担者;责任虽清楚,与利益不相关,便构不成对责任者的压力,道德风险也就无法控制。
将责任与利益结合起来的工具是制度,该制度的内容包括:明确投资治理各环节参与人的具体职责;各环节的工作状态、衔接程序、操纵者等逐一记录在册;制定具体可行的激励约束措施。要保证制度得到完全的实施,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完善的监视体系,企业要根据获得的信息及时发现风险事故发生的苗头,及时启动
应急预案和采取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