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预算治理在高校中的运用(2)
2017-12-10 02:20
导读:二、战略预算的主要流程 第一、制定战略规划。 1、战略规划的内涵 高等学校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为了在二元结构的教育体制中办出自己的
二、战略预算的主要流程
第一、制定战略规划。
1、战略规划的内涵
高等学校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为了在二元结构的教育体制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就需要制定学校的战略规划。一个组织的战略规划涵盖了很多关于这个组织的关键信息:它为什么会存在、它在做什么和它将要做什么以及它想在未来达到什么样子。高等学校的战略规划以过程为导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战略目标与定位、战略阶段与重点、战略措施与保障等方面。战略目标是战略规定的时期内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的预见和创造性思考。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给学校“定位”,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什么水平,其内容应该涉及办学方向、发展规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办学特色及学校在全国大学中的声看和地位等。高校的战略定位正确与否,关系的学校的发展。正如香港大学校长吴家玮教授指出:“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不同的战略目标并没有一个模板可以参考,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校情如文化积淀、师资队伍建设、所处区域、学科群的建设来公道确定,从而避免定位、目标的雷同, 塑造学校特色鲜明的个性。在确定战略目标的定位后,就是要确定战略阶段和重点以及战略措施和保证。
2、战略规划的地位
在学校发展和实际工作中, 战略规划具有纲领性的至高地位。通过战略规划的制定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以谋求更大、更好的发展。假如没有包含了学校的远期目标、带有效果和产出目标的支持性近期目标的规划,预算就会缺乏一种战略的指导,重视短期活动,忽视长期目标,预算治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学校实现自己的目标将会是很困难的。战略规划一旦确定, 学校无论哪方面工作, 均须遵循战略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举措而努力,战略规划成为每年年度计划的指南和年终报告的依据, 考核评估全校各方面的工作业绩和质量的标准,并在实践上转化为学校各方面工作切实可行的措施, 与学校的
工作计划紧密衔接, 使之具有普及性、可操纵性,以发挥高校战略规划的导向作用。与战略规划纲领性至高地位相辅相承的, 是它的普及性。战略规划的制定不仅是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的过程,也是一个广泛发动和宣传,同一全校教职工思想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的进行,奠定了学校战略规划的普及性特点。无论是学校治理层或教授专家先容和探讨学校的任何工作, 他们都会与学校的战略规划加以联系。人人谈规划、人人具有强烈的战略规划意识。规划之普及性已使学校战略规划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意愿的汇集和表征。
大学排名 第二、制定战略预算治理模式
战略预算是以高校的战略规划为出发点,在确认战略目标后,需要地划分阶段,选择战略重点,制定具有激励性的政策,公道配置人、财、物等资源,改革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检查评估制度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年度绩效计划
战略规划为年度预算的总目标和绩效考评提供了依据,在长期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制定一个年度绩效计划,将战略规划的长期战略目标落实到学校的年度预算中往。首先各部分应该根据本部分与战略规划相衔接的年度计划目标以及完成这些年度目标和任务的所需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编制年度绩效计划。年度绩效计划主要:设定年度绩效目标、达到绩效目标所需要的资源、过程和等。年度绩效计划明确部分在一个计划年度完成绩效目标所需经费的数额,使年度绩效计划同部分预算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求部分每年汇报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为达到或调整这些目标需采取的行动。
(2)编制年度绩效报告
在一个计划年度结束后,部分要编制年度绩效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部分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与部分绩效计划的比较;绩效计划完成情况概述与评价;对未完成的绩效计划目标的说明及补救措施和具体的安排;与以往年度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比较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