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的反思及新模式的

2017-12-26 01:44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的反思及新模式的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过去20多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模式属于一种“赶超发展模
[摘要]过去20多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模式属于一种“赶超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呈现三个重要特征:重规模增长,轻生态保护;重引进借鉴,轻自主创新;重市场监督,轻公司治理。形成这种发展模式的内在原因是中国保险业与所要“赶超”的国际保险业相比,在初始目的、发展起点、成长路径和配套环境等四个方面存在明显不同。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深化保险业改革”的战略要求,中国保险业要在分析未来5年国内国际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国情和自身发展实际的目标和思路。概括地说,就是要建立以完善的公司治理为基础、以强劲的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严格的生态保护为约束的长期可持续的保险产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新模式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保险业改革”的战略要求,《“十一五”规划纲要》在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工作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保险业,凸现出在新的发展时期保险业发展的战略意义。过去20多年,中国保险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保险业更是在制度建设、市场培育、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它对中国保险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掣肘因素,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深化保险业改革”的战略要求就无法实现。因此,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 2006年,对过去20多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和反思,客观分析国内国际环境,在此基础上,制订未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战略、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中国保险业发展模式的回顾与反思  (一)模式的界定及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将中国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模式定格为一种模式是有一些难度的,因为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保险业本身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十五”时期以来,这种变化还相当显著。但从总体来看,这个时期保险业的发展特征仍然具有许多相似性,因此,可以从战略的层面将其概括为某一种发展模式,我们将这种发展模式称为“赶超发展模式”。这种赶超发展模式呈现出以下三个重要特征:第一,重规模增长,轻“生态”保护。在过去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特别是在20世纪如年代,中国保险业在保费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伴随的是企业成本的高企、风险的积累和行业形象的不佳,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保险“生态环境”的恶化,扩大了保险业既存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第二,重引进借鉴,轻自主创新。过去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对国际新产品和国际惯例的引进借鉴,而较少花大力气深入研究中国本土国情,相对而言,“南桔北枳”问题严重,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成果乏善可陈。第三,重市场监督,轻公司治理。过去更多强调的是对保险公司市场行为的监督,而较少采取实质行动解决深层次的公司治理的种种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突出,公司治理改革缓慢,改革进程时断时续。  规模增长、引进借鉴和市场监督属于“短平快”策略,容易在短期显现其实施效应;而相对而言,生态保护、自主创新和公司治理的实施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效果不大容易显现出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形成的原因。  (二)模式形成的深层机理  中国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以“三重三轻”为特征的“赶超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和渊源呢?主要原因是中国保险业与所要“赶超”的国际保险业(特别是发达国家保险业)相比,在初始目的、发展起点、成长路径和配套环境等四个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它们成为“赶超发展模式”形成的深层机理。  1.初始目的不同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保险业于1980年恢复,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国家希望通过保险业来替代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经济补偿功能,由此适应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农业银行发出《关于恢复办理企业财产保险的联合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财产,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都可以自愿参加保险。参加保险的财产一旦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契约的规定负责赔偿,国家财政不再核销或拨款。”这一《通知》明确地体现了保险业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所具有的一种“财政替代”功能的特点,它与西方国家保险业发展的初始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后者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体和机构所具有的风险转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政府特定的目标和需要。  2.发展起点不同  当西方主要国家在发展它们自己民族保险业的时候,还可以以一国为经济单位,关起门来慢慢发展的话,那么,这一背景条件已经完全不适应当今的中国保险业了。中国是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联系网络化的背景下开始起步和发展自己的民族保险业的。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保险业脱胎于中国经济体制,后者在增长方式上一直具有“外延增长”的赶超特征。毫无疑问,脱胎于这种“母体”的“孩子”不可能不被打上这种体制烙印。  3.成长路径不同  由于发展起点不同,因此,当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恢复发展保险业时,面对当时已经相对发达的世界保险市场,在发展路径上就不可避免地采取“移植嫁接”的思路,这和西方发达国家保险业在历史上的“自发发展”思路有很大不同。“移植嫁接”思路与“自发发展”思路相比,有利有弊。好的方面是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用更短的时间走完别的国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走完的发展道路;但另一方面,如果不顾客观环境,一味追求移植发展,则发展道路有可能走偏。  4.配套环境不同  中国保险业和国际保险业在初始目的、发展起点和成长路径方面的不同,催生了中国保险业以“三重三轻”为特征的“赶超发展模式”,当然如果仅此而已,或者说,如果中外保险业在发展中配套环境基本相同,问题也不至太严重。但重要的是,中国保险业和国际保险业(特别是发达国家保险业)在发展的配套环境方面,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由此加剧了中国保险业“赶超发展模式”的负面影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中外保险业在发展的配套环境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纵观世界,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也都是经济发达国家,而中国过去属于中下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从中下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向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准过渡的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保险业自然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影响。第二,微观基础不同。保险业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几乎无一例外都属于“自由企业制度”,市场中的保险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而中国的保险企业最初全是国有保险企业,后来虽然成立了许多股份制保险企业和中外合资保险企业,但其中很多保险企业的主要股东仍是国有企业或拥有国有企业的背景。因此,在发达国家根本不存在的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产权改革问题,在中国则成为一个对保险业发展有着显著影响的重要问题。第三,制度环境不同。制度环境包括许多方面,如资本市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和三农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对于保险业中的许多方面,如新型保险产品、养老保险、健康保险、责任保险和农业保险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保险业发达国家,这些配套制度相对健全;而在中国,这些配套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由此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和阻碍。  (三)模式存在的问题  这种以“三重三轻”为特征的“赶超发展模式”存在明显的偏颇,因为它没有处理好保险业发展中的三个基本关系,即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国际与本土的关系,表象与内核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认为在中国保险业中,规模增长不重要,引进借鉴不重要,市场监督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需强调的是不能偏颇,不能顾此失彼,不能迷失方向,不能舍本逐末。第一,保险业的规模增长固然重要,但如果这个规模增长是以掠夺性开发保险资源为代价的,那就“顾此失彼”了。第二,保险业的引进借鉴固然重要,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引进借鉴国际惯例,而不注重结合中国国情进行自主创新,就有可能“迷失方向”。第三,保险业的市场监督固然重要,但如果这个市场监督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作为微观基础,那就“舍本逐末”了。  二、未来五年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及对保险业的要求和启示  (一)国内国际环境分析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的外部客观环境,这个环境一方面对该行业的发展构成外部约束条件,另一方面也提供其发展的机遇,保险业也不例外。因此,在构建未来中国保险业发展新模式的时候,除了必须对既存模式的特征有一个深刻、清醒的认识以外,还必须对国内国际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以明确其外部约束条件与发展机遇。  1.改革环境  从改革环境看,经济社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深层体制矛盾逐渐显现。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障体系衔接出现真空。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换时期,针对个人、家庭和企业的旧的经济保障体系逐渐瓦解,新的经济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保障衔接出现真空。面对灾害风险,缺乏分担机制;面对未来收支,缺乏稳定预期。第二,经济优化发展遭遇瓶颈。在从农业为主向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转轨时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三,社会和谐建设受到挑战。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以及全面小康型的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三农”问题十分严重,就业压力沉重,贫富收入差距拉大,  2.开放环境  从开放环境看,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步走向深入,互利共赢战略确立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国际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数量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日趋复杂,围绕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人民币汇率、能源资源、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外部压力逐步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想获得更加和平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必须实行一种比较明智的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将在这一战略原则的指导下安排对外开放各项政策,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3.竞争环境  从竞争环境看,金融业综合经营日益呈现,市场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在金融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优势不断显现出来,金融业综合经营逐渐成为当今世界金融发展的趋势。《“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稳步试点、综合经营是“十一五”期间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国在法律上虽然尚未明确提出金融综合经营,但实践中已在不同金融业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综合经营组织和交易行为。在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大背景下,可以预见,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
上一篇:加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