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S: Oh! Sorry! I’m really a poor girl. (An)
S: Thank you, teacher. (Qm)
T: Never mind. (Am)
T: Should say“thank you, sir”. (Qn)
S: Why! You don’t want to have a student?(An)
T:“Teacher”can’t be used to address people.(Qn)
S: Oh! I know! Thank you, sir! (An)
T: Better this time. (Qn)
这段对话有两个明显不同的话题在同时推进,一个是师生间讨论学习方法的主话题(话题m),另一个是教师不断地用旁插话列纠正学生的运用失误的修正话题(话题n)。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看主话题多次被打断,但其连续性并没有被破坏,而是一直在顺利推进。这是因为师生双方都已习得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可以同时并存、平行推进的交际规则,修正话题对主话题并不造成干扰。事实上,这段对话只是笔者和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一段网络会话记录的一小部分。这次会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记录文本原文长达30页。在这30页的聊天记录中,主话题和修正话题一直友好并存,平行推进,整个会话进行得极为顺利。这样就自然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既鼓励了学生大胆使用英语,也及时纠正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失误。笔者坚持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外英语学习辅导已经一年有余,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本文的分析揭示,网络交际语言中普遍存在着日常交际中很少见或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双话题平行推进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主要归结于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和独特的网络。从话轮会话的特点来看,两个相邻话轮之间存在的信息沟导致会话的一方连续发话是形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前提。这一现象的恰当运用,对于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人们通过网络所进行的交际越来越频繁,网络交际用语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但国内目前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词汇结构层面。本文从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的角度来审视网络语言的特点,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对网络语言的特征、规范性建设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
注释:
①张楠.试论网络对受众的负面影响[J].徐州学院学报,2001,(4)∶124.
②柏莹.网络口语语体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40)∶48.
③张荣建.CmC通讯传播方式及语言特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13.
④常宗林.英语小说会话与日常会话的差异[J].山东外语教学,1995,(3)∶19.
⑤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80.
⑥Labov, W.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M]. 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 Press, 1972.
⑦Coulthard,M.AnIntroduction toDiscourseAnalysis[M].LogmanPress, 1985.
⑧⑨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56,77.
⑩胡惮.邮件的网络交际文化特征[J].外语电化教学,20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