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利玛窦与非欧几何在中国的传播(4)

2013-07-03 01:06
导读:明朝末年在利玛窦的多项活动中,其不仅传入了著名的欧氏几何,而且还传入了多种非欧氏几何。这些非欧氏几何更加直接地应用到了平时科学技术活动中
明朝末年在利玛窦的多项活动中,其不仅传入了著名的欧氏几何,而且还传入了多种非欧氏几何。这些非欧氏几何更加直接地应用到了平时科学技术活动中,特别是天文、地理和绘画艺术中,更有利的促进了当时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实正是由于利玛窦此时对于这些几何知识的介绍,才使得后来有多种数学的传进。比如,正是利玛窦在这里介绍了“曷捺楞马”,后来才有的汤若望(J.A.S.V. Bell,1591-1666)在编写《恒星历指》的时给出了四种计算恒星坐标的简平仪法;〔23〕正是这里利玛窦介绍了《圜书》中的椭圆,才有的后来罗雅谷(J.Rho, 1593-1638)在编写《测量全义》时对《圜书》的全面提及;〔24〕还有正是这个时候利玛窦曾介绍过透视法,才使得后来大量的透视法内容传入我国,于1729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画法几何的专著《视学精蕴》,〔25〕等等。所以,利玛窦对于非欧氏几何在我国传播做出的贡献一点也不必欧氏几何在我国传播做出的贡献小。如果要说到实用性,前者甚至还要大于后者。
 

参考文献

[1]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0,348-349,351-352,432-433。
[2] 方豪.中华天主教史人物传(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114。
[3] 许明龙.中西文化交流先驱[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5。
[4] John P. Snyder. Flattening the Earth: Two Thousands years of Map Projecti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0。
[5] Henri Bernard, S.J. Matteo Ricci’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to China[M].Peiping: Henri Vetch,1935. 52,30。
[6] C. Clavius. Astrolabium[M].Ramae, 1593. 49-98。
[7] 李之藻.天学初函(影印本)[C].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 3433,3480。
[8] 林东阳.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及其对明末士人社会的影响[A]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论文集[C].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 312-378。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9]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影印本)[M].禹贡学会,1933。
[10] 刘钝.托勒密的“曷捺楞马”与梅文鼎的“三极通机”[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1):68.
[11] 沈康身.界画、视学和透视学[J].科学史文集[C].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2] Blagrave J. The mathmetical Jewell[M].London,1585。
[13] Neugebauer O.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Astrolabe[J].Isis,1949,40:240-256.
[14] 安大玉.明末平仪在中国的传播[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4):299-316.
[15] 李之藻.浑盖通宪图说[M].四库全书(789卷)[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55-864,866。
[16] Neugebauer O. A history of Ancient Mathematical Astronomy[M].Brilin: Springer-Verlag, 1975. 860。
[17] 裴化行.利玛窦评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337.
[18] 伊拉里奥.画家利玛窦与《野墅平林图》[A].辽宁省博物馆藏宝录[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152-153。
[19] 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光绪三十年刊本。
[20] 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引[A].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C].北京:中华书局,1989. 258.
[21] 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M].北京:中国书局,1995.105.
[22] 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90-92.
[23] 汤若望. 恒星历指[M].四库全书(789卷)[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4] 罗雅谷. 测量全义[M].四库全书(789卷)[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5] 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79。

上一篇:从拓扑学到数学机械化 下一篇:利玛窦与西方投影几何之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