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乡镇企业持续创新过程的二次创新战略研究(1)(2)

2015-02-05 01:10
导读:第四阶段—进进下一技术轨道 企业要进行持续创新,不能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技术范式内沿着既定的技术轨道进行创新,企业应该适时考虑引进下一个技术

  第四阶段—进进下一技术轨道
  企业要进行持续创新,不能永远只停留在一个技术范式内沿着既定的技术轨道进行创新,企业应该适时考虑引进下一个技术范式并进进下一个技术轨道,以进行持续创新,否则轻易陷进技术创新陷阱。当一种技术接近或者还阔别其技术极限时,市场上就出现另一种或另几种新技术时,就出现技术中断(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y)。技术中断的示意图如下:
   
  由图6可看出,a和b曲线代表两种不同的技术范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沿着a技术范式不断地进行改进创新可进步技术技能,但假如出现更先进的技术范式b,沿着a技术轨道的创新将会成为徒劳,轻易陷进技术陷阱中。因而在企业二次创新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市场上新的技术范式的出现,并适时地从旧的技术范式向新的技术范式转移,沿着新的技术范式的轨道进行持续创新,直到出现新的技术范式为止,这一过程持续不断,就构成了企业持续创新的路径。具体的这一过程可用图7表示。
  二次创新的第四个阶段的关键就是企业能够识别并引进新的技术范式,然后对新的技术进行模仿、国产化以及R&D改进,通过用户不断的反馈信息对原有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从而实现在新的技术范式下的持续创新。能够进进第四阶段的企业不仅具有较强的二次研发能力,还要克服自身固有的认知障碍和行动障碍,从而避免陷进技术陷阱。能够适时地进进新的技术范式并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实现持续创新。
  
  三、乡镇企业持续创新过程的二次创新战略选择
  
  通过对二次创新四个阶段的分析可看出,二次创新是一个渐进积累并适时进进新的技术轨道的进化过程,是一个量变与质变并存的***过程,是一个从原有技术体系向新技术体系“学习”到新、旧技术体系相互竞争和“理解”的非线性过程,也是一个打破原有技术平衡态到形成新的技术平衡态的非均衡过程。与一次创新相比较,二次创新不需像一次创新一样需要发达的科学技术能力及良好的技术、经济环境为背景。二次创新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也大大降低,二次创新在R&D经费投进上也远远小于一次创新,根据日本的经验,在引进外国技术基础上进行开发比完全的自主开发可节约2/3的时间和90%的用度(林光,1985)。针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二次创新战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我国乡镇企业当前的技术创新状况并不理想,我国宏观的技术创新环境也不完善,乡镇企业没有过多的能力把巨额资金投进到基础研发上,而且也没有必要重复研制原创性技术,因而可以鉴戒二次创新模式,突破传统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封闭式线性观点,采取引进技术范式→模仿→国产化→R&D精益求精→引进新的技术范式→二次创新的模式,这样既可以避免乡镇企业投进过多的研发资金,规避研发风险,不断地进行创新以获取竞争上风,而且还可以避免在同一技术轨道内过度创新而导致的技术陷阱。总体而言,乡镇企业在实施持续创新过程中采取二次创新战略以持续不断地推出创新项目是可行的战略选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参考文献:
  [1]戴桂林.技术创新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J].乡镇经济,2003,(01).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夏保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结构[M].哈尔滨: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4]向刚等.企业持续创新:重要性与基本概念[J].经济题目探索,1996,(06).
  [5]晓波.二次创新与我国制造业竞争战略[J].科研治理,2001,(03).
  [6]晓波.二次创新的进化过程[J].科研治理,1995,(02).
  [7]G.Dosi.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Research Policy,1980m11:147~162.
  [8] J.M. Utterback and W.Abernathy. A Dynamic Model of Process and Product Innovation.Omega,1975,(06).
上一篇:关于如何发展员工智力的论文(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