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中的心理效应(1)(3)
2015-03-23 02:34
导读:鲶鱼效应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假如能让它活着抵达港口,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出好几倍。但多年来只有一只渔船能成功地带着活鱼回港。该船船长
鲶鱼效应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假如能让它活着抵达港口,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出好几倍。但多年来只有一只渔船能成功地带着活鱼回港。该船船长一直长期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在打开他的鱼槽时,才发现鱼槽里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进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因受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了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参与”,对群体起到威胁和竞争作用,它符合 现代 治理的原则。这种 方法 能够使人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即是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假如陷进“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 学习 、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目和质量的方案供对比选择、判定,才有可能做到公道。假如一种判定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是判定吗?只有在很多可供对比选择的方案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判定,才算得上判定。因此,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即是无法判定,就即是抹杀创造。
霍桑效应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
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具体记录;对工人的不满足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进步。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治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愉快,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终极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未几。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往,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据载:如今有单位专门设立“牢骚室”,这正是“霍桑效应”在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