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1)(2)
2015-05-23 01:02
导读:4.人力资源是需要无穷开发的资源。人的智力是无穷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使通过智力进行创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固然汽车产品近年来在经
4.人力资源是需要无穷开发的资源。人的智力是无穷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使通过智力进行创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固然汽车产品近年来在经济性、操纵性、可靠性、安全性都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汽车的总量增长过于迅速,已给世界带来了石油资源大量消耗、废气排放严重、噪声污染和交通安全恶劣等一系列题目。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给中国的汽车产业带来创新式的发展,增加中国汽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必须让那些有志之士有机会获得各式生产实践、各门相关学科学习和相应前沿课题研究的机会,充分锻炼各种技能,无穷开发汽车人才的聪明。
二、汽车人才的成长需要走产、学、研三种模式相结合的道路
1.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培养人才,以使其及时把握科技的最新发展动向、了解本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促进其思维技能、知识技能快速提升。在面对社会的需求时,其才能提出科学实用的新观点。科研代表着前沿学科,意味创新的开始。汽车产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也需要让更多的人获得科研的机会。
2.通过参与生产一线亲身实践,进步其肢体技能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丰富其知识,提升其对汽车产业的真实情感,进步其
政治品德、道德修养、个性及心理品质。真实的实践体验对道德情操的培养比理论教育更有效,长时间的体验对参与者的意志力要求更高。
3.通过学习培养人才。学习是我们积累量变的主要途径,人的经验不可能完全靠实践获得,大多数知识是靠学习而获得;学习也是我们寻找质变的有效手段,假如一个人能得到产、学、研的循环式培养锻炼,各种技能就能获得螺旋式上升。
世界经济和合作组织的柯林·博尔所指出,未来社会所需求三本教育“护照”素质,一是学术性的学科知识,二是职业性的职业技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能,三是证实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职业道德。这样的人就能在解决我国汽车产业中所碰到的困难时占领制高点,握好一语道破的神笔。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的观念和意识
目前,在教学领域,“双证书”的职业技能教育难以与教学相融合,在经济社会里走产、学、研三结合的培养道路更难。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社会文化的“利他”倾向是比较突出和明显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东进”,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了一定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我,夸大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满足的倾向。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也不例外,大家都在大喊如何吸引人才,如何挽留人才。科学一点的用薪酬、企业文化、情感、岗位挑战机会等留人;赤***一点的干脆就用压、打、卡来留住人才。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一些企业社会责任感还不强。所以,企业家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更要给他们提供宽松的环境,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充分体现我们的大人才观,与学校、科研院所一起努力,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四、高等院校应转变观念努力培养适应我国汽车产业需要的创新人才
1.加强高等院校与汽车企业的合作。由于一些客观及主观原因,大部分高等院校跟企业很少甚至没有任何来往,长期处于一种封闭办学状态。很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实验设备老化陈旧,有的已经淘汰甚至变成废铜烂铁,远远落后于汽车产业的发展,专业教材也跟不上当代汽车产业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因此,其培养的人才己远不能适应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为给中国汽车产业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人才,优越的办学条件是当务之急。但是要实现这一点,单靠学校的气力是办不到的。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和更新意识,走出校门,加强与汽车企业的合作。如成立以企业技术职员和高等院校专业教师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企业技术职员直接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有关教改的课题研究,以利于学校及时将汽车领域最先进的技术纳进专业教学计划,让学生在课堂里就能接触先进的汽车技术知识。同时,学校与条件较好的汽车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利用企业设备上风和最新的生产技术上风,弥补校内实训设备的不足。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实习,直接接触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工艺设计、售后服务等过程,为他们提供一个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实践机会。另外,专业教师可到汽车企业进行锻炼和学习,以把握汽车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拓宽视野和调整知识结构。同时,本着“走出往、请进来”的原则,聘请汽车企业高级技术职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
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为培养汽车产业发展所要求的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