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联想”的外向型国际化策略(1)
2015-07-04 01:29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解析“联想”的外向型国际化策略(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2004年12月“联想
摘要:2004年12月“联想”公司巨资收购IBM PC部,引起巨大震动,标志着联想借力“国际战略同盟”走外向型国际化道路的开始。本文分析联想的国际化之路,以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联想还需打造自身比较上风,通过整合了IBM的品牌、治理、渠道上风,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战略同盟 外向型国际化比较上风
北京时间2004年12月8日,联想团体在北京正式公布,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其中包括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具体而言,联想团体付出的12.5亿美元包括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构成,中方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联想团体45%左右的股份,IBM公司将拥有18.5%左右的股份。同时联想团体公布了高层的变更调整,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将出任联想团体新CEO,杨元庆则改任公司董事长。
联系此前的2004年3月26日,联想与国际奥委会签约,签约仪式主题为:让世界联想中国。联想正式成为国际奥委会第6期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联想的国际化征程早已开始,这次收购实际上是中美两家IT厂商的战略合作行为,联想借“国际战略同盟”将由内向型国际化转向走外向型国际化之路。
联想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联想从成立至今已跨越两个台阶:20世纪90年代前,联想主要是一家贸易型的企业,生存是主要的目的;之后十多年是第二个台阶,是发展自有品牌的阶段。经过20年的发展,联想在计算机行业已经稳居亚洲第一,在中国市场称雄,未来的空间是全球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2001年,联想提出了“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企业远景。2002年12月,联想技术创新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此次大会除却对联想的“技术意义”外,更多应考虑“关联应用技术战略”是一个宏伟的规划,前端、后台、社会信息服务无所不包——假如把规划变为现实,联想必须具备跨国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能力超一流,而不能以本土为主要市场区域。2003年4月,联想正式启动新英文标识(由Legend变为Lenovo),继续为国际化做预备。2004年3月26日,联想付出不菲的代价正式跻身于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希看利用奥运会的资源来率先实现品牌影响的国际化。尽管参加TOP计划能提升品牌着名度,但品牌着名度任何时候都不能等同于优异的业绩。联想若希看TOP计划真正有益于其国际化业绩,便必须投进大量资源,用于品牌推广、渠道建设、产品营销以及消费者教育。联想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未来3-5年,销售额中有25%-30%来自海外。试想一下,联想如何才能利用短短四年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完成这样的“伟业”?所以,以收购降低资源注进、同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联想的选择。也就有了这次的联想收购IBM。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联想借力“国际战略同盟”走外向型国际化
联想于2004年年初进行了大的改组。面向大客户开始应用直销的贸易模式,而这正是戴尔赖以成名的宝贝。联想还放弃了两年前制定的走多种经营之路的战略方针,集中全力发展核心业务——PC业务。联想团体近3年来实施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屡遭挫折,“信息化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虽经多年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2003年在报告弱于预期的业绩后,联想团体公布重新将重点转回到其核心的电脑业务上。目前,固然联想已是国内PC的第一品牌,但在国际市场上仍缺乏有力影响,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突破,以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实在,国际化始终是联想的一个目标,是联想的战略目标。从2001年提出这个目标、2002年的技术创新大会、2003年4月8日联想启用新的名字、2008年联想赞助奥运,成为奥运的赞助商,直至这次联想收购IBM,这些都是为联想国际化开出的战术措施,都成为这个战略行动的组成部分。这次收购是联想和IBM的一次历史性的强有力的战略结合。联想看好的是IBM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优秀的技术、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