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策略比较(1)
2015-07-05 01:00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中外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策略比较(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不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金融业的全球化也成为一种必然,中国银行业如何“走出往”是一个现实题目。本文从中国银行业面临日趋开放的环境出发,通过分析研究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障碍,并从典型国家银行国际化进程的比较中得到启示,从而提出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 国际化 发展研究 对策建议
中国银行业面临日趋开放的环境
随着生产力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已在对外开放中逐步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加进WT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进了一个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自然而然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可以预料,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金融业是中国承诺进世后开放的十大领域之一,银行、证券、保险业都将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贸易银行如何迎接进世的挑战便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加进WTO后,中国从单边、自主开放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开放,从中国按政策导向的对外开放变成按世贸组织规则进行开放,开放的程度会加深,开放的领域从货物、服务领域进而延伸到生产要素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海外业务,进步本外币的一体化服务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成为我国银行业求生存、谋发展做出的必然选择。
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四大专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银行)除了中国银行在国外设立海外机构分支机构以外,其它四大银行的国际化重点是在国内建立国际业务部从事外汇业务,和国外的银行建立代理关系(见表一)。中国银行的境外机构设置处于重点布局阶段,设立了包括代理行在内的400多家分支机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银行业转轨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的逐步深进,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开始加强,于是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化,不是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设立国际业务部和国外建立代理行的阶段,而是将业务重点放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境外分支机构的数目得到较快的增长,五家银行在境外都设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见表二),有的银行还通过吞并等形式参与了国际资本运营活动,如工行收购了友联银行,建设银行参股建新银行等。
障碍分析
体制制约。现行的金融体制,特别是银行体制的制约,不能完全适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的经济体制的需要。目前我国国有银行业尚未完全进进企业化经营状态,主要是不少金融组织缺乏独立的产权,社会信贷活动背离价值规律。
设施落后。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使世界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化突飞猛进。我国金融业近年来基本普及了电脑技术,但整体上,技术设备比较落后,与外国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差距很大。
人才短缺。我国金融业的外向型人才,相对于拓展海外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表现为人才的尽对数目不足,特别是缺乏真正懂得国际金融和现代投资知识的人才。
布局不佳。现有的海外金融机构、网点,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少数地区,对我国金融机构收集国际金融市场信息,挑唆外汇资金,进行资金的拆借等都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国在国外的金融机构难以向纵向发展,同时也难以使我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世界一流的跨国金融机构。
市场壁垒。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业市场准进方面往往要求对等,我国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还不可能,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能会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更加谨慎。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制度接轨较难。我国银行中的一些制度、规则,如统计方法、会计方法、财务报表与国际治理还有差距。
典型国家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