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链环境中质量文化的融合作用(2)
2015-10-03 01:43
导读:质量文化在供给链治理中的融合作用 (一)企业文化层面上的融合 1.供给链上企业应将共赢理念植进其企业文化中。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稳定而长期的战
质量文化在供给链治理中的融合作用
(一)企业文化层面上的融合
1.供给链上企业应将共赢理念植进其企业文化中。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稳定而长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供给链上所有企业利润之和的最大化,单个企业追求长期而稳定的满足利润而非短期的最大利润,供给链上所有单个企业都成为与其相关企业的共赢平台。
2.企业不仅要与战略伙伴进行协作的团队理念,还要有一种与竞争对手进行协作的扩展团队理念。这是由于,企业和竞争对手一般处在同一行业之中,在流程和机构设置上往往具有相似性,因此同业竞争者之间基于技术动机、市场动机与组织动机进行合作,而这就需要企业在其企业文化中引进“竞合”的思想,学会和竞争对手合作,实现一种合作式的竞争。
3.相融共生的品牌理念植进供给链上下游各企业的文化之中。在供给链环境中,企业的价值是依靠卓越的供给链治理能力来实现的,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传统单个企业间的比拼,而是与自己有协作关系的上下游企业共同组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供给链,从而企业竞争变成了以终端销售企业为核心的供给链竞争,这种围绕商品经营的供给链治理是优化供给链,使供给链变为价值链的根本手段。通过科学的供给链治理体系,真正可体现出供给链企业“商者无界,相融共生”的品牌文化理念。
(二)质量文化层面上的融合
1.找出双方企业文化中的共同点,使质量文化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双方质量价值观、信念的确定和校正而使新的质量合作意识得到发展和巩固。
2.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企业间质量文化的沟通。合作双方企业的高层领导,由于对这种多赢的SCM模式一般比较认同,观念趋于一致,因此建模不困难,这也是SCM建模的关键,但通过对一些制造企业的调查发现,双方企业的中层、基层成员对此的熟悉差距较大,影响着SCM运行的秩序和终极效果,因此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文化沟通。只有双方在协调观念趋于一致时,才会对双方在合作关系中的责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3.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良好的信息传递渠道,加强质量信息的共享与沟通,对所获得的其他企业的有用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并从中发现题目。质量信息的共享是供给链节点企业进行质量治理协作的条件条件,对于进步供给链质量治理运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时、高效的沟通和交流,让上、下游企业清楚地了解核心制造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质量治理的流程和政策。
4.完善质量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在供给链语境中,质量治理也存在着“木桶原理”现象,即产品的终极质量水平是由最差的元部件质量所决定的,因此,在整个供给链体系中,必须对质量治理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同时采取一系列约定的激励约束机制来防止“偷工减料”所带来的质量风险,约束供给商采用标准化的质量治理流程来运作,激励其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
1.马春光.国际企业跨文化治理[M].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高伟,王克岭.质量文化在供给链治理中的融合作用[J].经济题目探索,2003(7)
3.于毅红,王裕明,吴忠.供给链整合对供给链上企业文化的影响[J].上海治理科学,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