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心理契约与大学生就业探讨
2016-01-28 01:01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企业心理契约与大学生就业探讨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大学生就业题目
摘 要:大学生就业题目,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题目。通过阐述“心理契约”理论,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中和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题目。
关键词:心理契约;大学生;企业
随着高校扩招的第一批3年制专科生2004年离校,两年来人才市场一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求职高峰”,大学生就业不可避免地在这两年中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炙手可热的“焦点话题”。共青团中心学习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最近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往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另据权威统计数据,2006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报名人数达到100万人,较往年54万上升近100%。2006年的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27.5万,与往年同比增长9%。考虑到目前的职位需求,据推算可能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待业危险。
固然07年的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尚未终极定性,但是随着就业前期预备工作的结束,某些现象已经初露端倪。07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已经走出了薪资要求过高的误区,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表示愿意以“零工资”作为自己的职业开端。这种趋势可谓是忧喜参半,一方面不得不庆幸大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社会的需求已具备基本的评估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目前大学生走向反向极端“就业恐慌”。
1 “心理契约”的危机
1.1 企业与求职者双方的信任失衡
(1)求职者对招聘方的不信任。
显然诸多的恐慌是被某些贸易化的行为所“哄炒”了,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企业更倾向于将更多的学生牵进这种恐慌中,而非解除其困惑。结果造成了大学生在仅有的四年时间里,并不能全心的投进到自己的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而是无目的、无头绪、赶集式的参加各种培训班和招聘会。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很多学生表示频繁调换工作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公司承诺未兑现,主要是由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过渡包装和盲目承诺。从这几个月的招聘现场情况而言,这些题目并非是空***来风。以某些保险公司为例,为了进步其代理人素质需要引进更多大学毕业从事销售工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固有“保险代理”形象影响,这些公司便一番粉饰以招聘“见习主管”、“储备人才”等名目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细心的学生了解***后,对公司和该行业都产生抵触心理。另有一些企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宣传范围将招聘会作为宣传的“主会场”,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对用人单位的信任度,动摇了心理契约的稳定性。
(2)招聘方对求职者的不信任。
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早期多报有守旧的就业观,一方面原因是缺乏明确的职业定位,另一方面则是无奈于竞争高峰的权宜之计。建立在不稳定“心理契约”下的工作自然意味着未来数年中的高活动率。而企业也由此多采取守旧的做法,进步违约金的数额或是签订较长期的雇用合同。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坦言,在口试环节中,学生较过往更倾向关注合同期限和违约金的数额,而非薪酬方面的情况,多数学生的表现让用人方觉得稳定性较差,类似的应聘者一般不会被录用。
1.2 隐躲在招聘背后的博弈
(1)显性“博弈者”的对决。
如决策树所示,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可能倾向于选择工作数年的应聘者抑或是选择没有工作经验但相对廉价的应届毕业生,并承担相应的进职培训用度。在第一轮博弈决策中,员工作为决策先发者,可以在继续留职等待提升(决策收益为0)或选择跳槽来获得更高的薪资收进(决策收益假定为 3)。在第二轮决策选择中,企业在员工选择了跳槽的决策条件下,可以选择进步薪资水平以避免人才流失(决策收益为-3)或依据劳动合同扣除离职职员的违约金( 1),答应离职(由于企业在此过程中失往了前期投进的全部培训用度 2,决策收益应为-1)。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由此进行反推,在经济人假设成立的条件下,由于双方都会作出趋利避害的明智选择,在第二轮决策中,企业会做出扣留契约规定的违约金的决策并答应员工离职。出于对此结果的考虑,作为第一轮决策的主导者,员工会选择跳槽的决策,由于无论他是否能够跳槽成功,其决策收益都将大于“等待提升”所带来的收益。集中这两轮的考虑,企业主当然不会眼睁睁看到必然出现的损失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也不会聘用没有经验的应届大学生作为自己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