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企业文化的性质与作用机制评析(1)(3)

2016-03-05 01:01
导读:当然,企业文化营造本身是有本钱的,但只要企业文化所带来的交易用度的节约量大于企业文化形成的本钱,塑造企业文化在经济上就是可行的。 2.企业文

  当然,企业文化营造本身是有本钱的,但只要企业文化所带来的交易用度的节约量大于企业文化形成的本钱,塑造企业文化在经济上就是可行的。
  2.企业文化是组织资本形成的源泉和动力
  组织资本指在企业生产经营和治理活动过程中,组织成员拥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转化为组织特有的、共享的资源,这种资源一旦与组织其他资源结合,不仅能为企业创造利润,而且还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上风(赵顺龙,2004年)。企业文化不仅能诱导企业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有效地转化为组织资本,而且能促使企业组织资本结构要素与工作任务之间产生协同效应,它有助于营造企业组织资本的形成环境,有助于企业组织资本产生协同效应,是决定企业组织资本形成路径的依据。
  3.企业文化是企业运行的润滑剂,是企业的自动平衡与规制系统,具有协调功能
  任何企业组织的运行都要解决激励题目(动力机制)和协调题目(平衡机制)。两大题目都不轻易解决,而且企业规模越大,解决难度越大。
  在企业的“制序”体系中,正式制度无疑具有最大的效力和强制力,但企业内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不可能事事都通过正式制度来调控,大量的行为是通过习俗与惯例来调节;而且假如正式制度与惯例、习俗(即企业文化)不相容,则正式制度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贯彻。企业的习俗与惯例一旦经过长久驻存而变成大家都遵守的非正式规则,它就对企业的运行有一种规范与约束作用,成为企业组织成员的“共叫”:假如大家都按某种方式行事,我也应当如此,甚至有时不得不和必须这样做,而且这样做可能最方便、风险最小。此时,企业成员不一定按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从而,企业的习俗与惯例即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运行的一种纽带、一种保障机制、一种润滑剂。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4.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产生超我动力的一个源泉,即具有激励功能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人的行为有两大动力系统:一是“自我动力”系统,是基于“个人取向”、“自我需要”的动力系统,即为了生存、交往、发展、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系统。二是“超我动力”系统,是基于“超个人取向”或“超越自我”的、完全社会化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价值、社会的理想、维护的也是社会的利益(杨金勇,2005年)。
  自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利益机制,而超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对“社会价值与目标”的认同机制。就后者而言,假如用企业的利益观、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同一员工的利益观、价值观、精神与理念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即通过调控员工的意识形态来调控员工行为。良好企业文化之所以成为企业激励机制的放大器,主要是通过超我动力起作用。
  实践证实,过分依靠自我动力与过分依靠超我动力都不能保证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假如说公道的治理制度足以调控自我动力,则非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足以调动超我动力。通过治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结合,把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进行均衡激励,使共同作用于员工行为,使员工行为指针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
  以上几个解释变量不能包括企业文化功能的所有方面,且略有重复之处,但已能诠释企业文化的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
  [2]曹世潮:《第一竞争力》,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3]杜旭宇:“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社会》第8期,2004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4]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5]奥利佛·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孙海法等:“民营企业组织文化价值观的维度”,《中山大学学报》第3期,2004
上一篇:从有效市场假设看企业消费行为变更(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