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外资并购的效应及战略对策研究(1)(2)
2016-05-12 01:12
导读:(3)一定程度上将带动本土零售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通过引进国际新型业态,推动我国零售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市场化进程和贸易流
(3)一定程度上将带动本土零售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通过引进国际新型业态,推动我国零售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市场化进程和贸易流通环境的改善;为我国整个贸易提供较好的示范作用,带来了先进的治理手段及营销和配送方式,加速了我国零售业经营观念、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的转变。
2.零售业外资并购的消积效应
(1)本土零售业面临生存危机,加剧失业。一般情况下,一个1万平米的大店可以取代300个小店。上千家外资零售店开业,意味着数十万家民间小商店倒闭,和大量下岗失业。据统计,2005年上海9家外资大卖场占全市126家连锁门店数的53%,销售额的72%;家乐福在上海开出第二家分店,方圆5公里之内,3家国有贸易企业相继破产;在2006年~2007年的18个月中,我国共有150家超市倒闭。一些国内企业为求自保,纷纷谋求与外资合作。
(2)控制上游厂商,压缩轻产业利润。外资零售商在迅速控制了全国主要城市零售业制高点后,处于相对垄断地位,他们通过不公平的谈判、强迫供给商签署格式化供给合同,厂商对品种、价格、质量、结算方式、供货条件等没有任何还价能力。一些有名的大超市还向供给商收促销费、进店费、店庆费等,把经营风险转嫁到供货商头上,进一步压榨广大普通加产业厂商的利润和工资,恶化产业生存状态。例如深圳沃尔玛采购100万辆“好孩子”童车,采购价格仅有6美元。
(3)影响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随着国际零售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就有可能通过大规模的采购控制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假如形成行业垄断和背离需求,将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4)挤占我国流通资金。外资零售企业进进我国时,为得到批准,向合资企业注进了一定的初始股本金。但是进进之后,开始用我国的信贷资金和供给商的资金发展在我国的项目。这种现象与我国“引进外资促进发展”的宗旨背道而驰。同时,占压厂商活动资金、向厂商收取各种名目的用度,对我国产业的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三、本土零售业的战略对策
1.强化资本运营,力争规模效益
与外资零售企业的规模相比,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在规模上同世界著名零售团体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进一步进步国内本土零售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通过强强联合、收购吞并、优化组合等多种方式壮大自己的实力,扩大规模,有效降低企业各方面的本钱,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在扩大规模、组建大型贸易企业团体时要留意很多题目:一是要坚持以市场为核心,企业自主扩张的原则;二是先做强后做大,避免盲目扩大;三是坚持产权主体多元化原则,在考虑我国大型企业零售团体的重组中应积极鼓励民营资本的参与。
2.开拓外资尚未触及的中小城镇,实施重点培育和突破战略
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国外零售业主要是进进本土大城市和部分二三级城市,而大量的中小城市基本还刚开始涉足。因此,本土零售企业外资尚未涉足的中小城镇扩展,抢先布好网点,重点发展基于连锁和“中心—辐射”物流系统的专业店、便利店、折扣店以及大卖场等业态,为连锁企业带来新的市场。
3.大力发展贸易品牌
外资零售企业进进我国,并以如此快的速度扩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拥有品牌上风。英国主要超市30%以上的商品为自有品牌,最高者达54%;美国超市中40%以上的商品为自有品牌。与这些发达国家的零售企业相比,我国的内资零售企业在品牌建设上才刚起步。我们可以将国外零售商的技术、规模治理模式拿来学习,唯独品牌无法“拿来”。因此,要与国外零售企业竞争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有了自己的品牌,还能在生产流通过程中杜尽假冒伪劣商品,保证商品质量,从而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4.全面实现信息化治理,严格物流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零售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能力的竞争,即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和为顾客解决题目的能力的竞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重组,在治理流程的每个环节上都公道再造、精细经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有效进步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业巨头,就是依靠出色的信息化治理为其带来了高效率和低本钱。作为零售业治理和发展的重要阶段,IT技术在控制零售企业运营本钱、进步运行效率、有效利用物流及仓储资源方面的作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零售业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