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战略治理理论的比较分析(1)(2)
2016-06-27 01:00
导读:牐 1. 企业的性质 牐 这三种理论对企业性质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竞争位势以为企业是同质的,而后两种理论则以为企业是异质的。竞争位势理论将企
牐 1. 企业的性质
牐 这三种理论对企业性质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竞争位势以为企业是同质的,而后两种理论则以为企业是异质的。竞争位势理论将企业视为一部资源和产品的投进产出机器,只 研究 企业是怎样选择自己的投进,怎样决定自己的产出,即将企业看作“黑箱”,并是同质的。至于企业为什么会存在,它的内部运行机制与市场运行机制有什么不同,则不加以研究。而资源基础理论引进了芝加哥的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思想夸大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因此,这一学派的解释更多地是从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进手。它否定了竞争位势理论中企业同质的观点,以为在具有行
政治理框架结构的企业中,外部购进的同质资源进进企业参与经营活动的过程中,由于附上了企业的专有资源,变得异质了。因此,生产过程的投进品从来不可能仅仅是外部资源本身,投进品只可能是外部购进资源和专有资源的结合体———生产性活动。 牐 动力能力理论更加注重整合企业专有资源的组织惯例与治理过程。除此之外,动力能
力学派还以为 经济 是不断进化的,所以企业能力的创新更加重要,而这种能力的创新来自不断地 学习 。因此在动力能力理论中,企业被定义为多边形式下的产物,是有且只有一个指挥动作中心的具有广泛分权组织模式的,并布满了各种各样行为和学习模式的集合体。
牐 2. 利润的来源
牐 对于企业利润的来源,三种理论也是各持己见。竞争位势理论以为只能通过战略性投资,如投进新产品开发(产品差异化战略) 、扩大生产规模(低本钱战略) ,以此进步行业壁垒和打击竞争者,从而获得垄断利润。而资源基础理论以为,企业专有资源具有特定的租金性质,是专有资源为企业带来价值。由于资源“异质化”的不同,使得各企业的获利程度不同,拥有上风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超出均匀水平的收益,因此产生这种租金的表现结果是效益差异。能力理论则更上升了一步,以为实质的市场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创新特别是能力创新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源泉。
牐 3. 成长的动因
牐 企业如何成长 题目 也是三种理论争论的焦点。竞争位势理论以为对租金的不断追求是企业成长的动力。它夸大企业必须不断地增加战略性投资来维护其垄断地位,同时在垄断利润逐渐趋向零的现实下,企业又不得不选择新的 发展 领域,实行多元经营。在资源基础理论中,企业成长的动因被以为是企业本能的一种反映。在企业行政治理框架下,天生性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与企业专有资源结合产生生产性活动,而生产性活动发挥作用的过程则推动企业经营知识的积累,为企业造就更多的专有资源打下基础,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有了内在成长动力。动力能力理论摆脱了“资源”分析的定势,以为企业的成长动因是企业类似于“人”的主观能动反映。动力能力理论同样赞成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内生动力观,但由于经济不断进化,本能的反映是远远不够的,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迫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能力创新。因此,环境的压力和企业的能动学习,使企业不断获得创新租金,这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
牐 三、三种战略治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牐 通过对三种理论的回顾与比较分析,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言,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牐 1. 企业发展应兼顾战略性与经济性
牐 战略治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治理的战略性与经济性相互争论的过程,竞争位势理论夸大战略性,而能力理论夸大经济性。对于企业而言,市场竞争实在有两类:一类是 自然 竞争;一类是战略竞争。自然竞争是缓慢、渐进的过程,按照“优越劣汰、适者生存”的 规律 进行着。因此企业只有满足经济性要求,才能在自然竞争中获得永久发展;而战略竞争是指企业主动地集中上风资源、抢占先机、压缩自然竞争时间,迅速改变气力对比,因此战略性比重大一些。但自然竞争是一切竞争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优等企业”才能长久生存下往,战略竞争应建立在自然竞争的基础之上。因此,战略治理的战略性和经济性都是企业战略的两个重要 内容 ,但经济性应该更是基础。对于我国企业,过分地夸大市场占有和竞争位势,各大企业竞相挑起价格战,以图以短期的损失获得长远垄断上风的做法,固然可以按照优越劣汰的市场规律淘汰掉劣势企业,但上风企业也会被拖垮。我国彩电行业过往的状况就是一个十分恰当的例子。因此,企业战略应兼顾战略性与经济性,以经济性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