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创新机制的建设来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2)
2016-08-19 01:09
导读:同时由于一国企业的竞争力决定着该国产业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又决定着国家竞争力。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在微观层次上体现在对各国企业竞争力的衡
同时由于一国企业的竞争力决定着该国产业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又决定着国家竞争力。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在微观层次上体现在对各国企业竞争力的衡量上,所以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关系着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命运,而且关系着中国企业总体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近几年来,战略专家们用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揭示企业经营奥妙已成为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研究的时代主旋律,这一理论从本质上熟悉和分析企业,对我国企业进行理论研究、对于企业的成长、国家的发展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动态
从企业治理实践的角度,对企业资源和能力的论述,最早出现在塞斯内克(Selznick)《行
政治理中的领导艺术》(1957年)中,他以为一个组织的发展历史,造成组织具有“特殊的缺陷和能力”,并称这种特殊的特征为“独特竞争力”,他首先用独特竞争力来表示本企业同其他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其后,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很多巨型企业已开始向全球扩张,要求有一种理论指导其向全球扩张过程中如何分析外部因素,以便避免外部环境中的潜伏威胁。所以美国企业治理学界把企业看作一个“黑箱”,开始从外部环境角度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建立企业竞争上风的可能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局势发生明显变化,全球化市场已初步形成,日欧企业的气力得到发展壮大,新兴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也具备了很强的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使得美国企业的竞争力相对削弱。这时,美国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将留意力从分析外部因素转向考虑企业自身所具有的潜伏资源和内部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企业资源能力的核心治理理论在20年后再次成为研究热门。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哈佛大学博士普拉哈拉德(C.Prahalad)与伦敦商学院教授甘瑞?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贸易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 以为“企业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理论把企业的长期竞争上风主要回结为企业的内因——企业的资源及能力。
随后代界各国战略专家和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传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以企业资源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活纳菲尔特和潘罗斯是资源依靠学派的主要代表,他们的中心主张是:组织是可用来获得特许市场地位的各种专门化资源的积聚,组织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美国学者杰伊?巴尼的《从内部寻找竞争上风》一文,探究了资源依靠学派的理论性概念如何帮助治理者理解业务和公司层次战略题目。后来,Y?多兹吸收了资源依靠学派的概念,研究了如何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治理。他识别了核心竞争力治理中的五个关键过程:核心竞争力的开发过程、扩散过程、集中过程、影响过程和更新过程;列举了加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治理手段,包括业务流程再造、质量治理、职业
培训等。其它在治理实践中对核心竞争力做出探索的论文有:《建立核心技能》、《公司再造》、《把核心能力应用于实践》等。在经济学和治理学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在不断发展,提斯、皮萨罗(Pisano)和肖恩(Shuen)提出了“动态核心能力观”,它是传统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动态能力观充分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特征,以为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不应在局限于利用现有的资源、能力,而是要采取行动,将现有能力、资源进行整合,使之发生质变,构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自1990年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发展到今天,国外专家学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研究角度不同,产生了很多不同意见,很多专家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界定难以同一,例如Collis和Montgomery在1995年发表的论文《资源竞争:九十年代的战略》中从资源的角度以为“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的集合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回根结底来自于企业所拥有的某种价值资源(Valuable Resources);梅雅和乌特巴克(Me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