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组织员工的塑造(2)
2016-10-27 01:10
导读:在产业化时代,人们大多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单一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文化隔离和社会隔离。由于地域环境的限制,跨地区交流的本钱
在产业化时代,人们大多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单一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文化隔离和社会隔离。由于地域环境的限制,跨地区交流的本钱比较高,导致人际交流障碍;政治上的隔离也往往导致社会交往本钱的增加,从而导致交流困难或交流中断。正是由于地域上的隔离和政治上的隔离,人们之间的社会文化认同和交往存在着物理的或社会的本钱因素,因而形成了多样化的认同机制。生活在产业化时代的人们,他们大多经历过物质匮乏、强烈的意识形态熏陶、政治对立等事件,他们自然地认同世界是被割裂和分离的;他们生活在一个比较封闭、活动范围比较狭小的圈子内,长期的互动过程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地缘或血缘关系;他们大多数人终生只从事一种固定不变的职业,只熟悉一种业务技能;对于学习过程来说,他们只能凭借有限的手段和知识信息来源。所有这一切,使他们在人格特质上更倾向于现实偏好型、社会偏好型和传统偏好型。
但是,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人们所面临的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以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将会从各个方面改变我们的职业匹配过程:(1)生活在虚拟的电子社会网络中将会导致我们的人格发生变化。(2)信息化将对职业类型、职业认知、求职手段、求职过程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对传统社会所追求的诸如职业稳定性、组织结构中的角色匹配、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等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3)在传统的“职业——人格”匹配模式中,我们假定职业和人格都是不可变的,职业匹配过程只是给既定人格寻找到目标职位,或者给既定职位搜寻到满足的人格类型。但是,在信息化环境下,我们必须承认人格和职业都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双方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改变、相互适应。
中国大学排名
三、信息化对员工价值观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类40%的价值观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其他60%是通过外部环境习得的。从外部环境上看,人们对事物或行为的评价是通过父母、老师、朋友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来得。恰好,信息化对这些外部环境往往是交叉影响的,从而终极影响我们的价值观。
斯蒂芬·P·罗宾斯把关于对工作价值观的大量分析研究整合成一个4阶段模型,往把握美国劳动力雄师中不同人群或不同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观。表2中具体描述了这一关系。其中,最近进进劳动力队伍的被称为X一代,他们的生活受到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的影响。他们追求灵活性、对生活的自我选择权、工作的满足度等。金钱是工作业绩的重要评价标准,但是为了闲暇和扩大生活方式的选择范围,他们宁愿放弃提薪、提升的机会。为了追求生活的平衡,他们不愿为雇主做出太大的个人牺牲,他们对友谊、幸福和快乐的评价更高。这些都说明,信息化已经给现代职业群体打上了清楚的时代标记,并深深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
在早期社会,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相对缓慢,我们每个人都试图往猜测甚至控制环境的变化从而来控制我们即将面对的职业风险。但是,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全球性的,信息化导致的全球化已经使我们不再具备这种猜测和控制的能力了。在全球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一个地方的冲击都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种影响又是瞬息万变、捉摸不定的,我们无法从海量的信息中来识别和提取与这种冲击和影响相关的信息,因而也就无法猜测和控制这种冲击。也就是说,固然我们拥有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在整个社会信息网络中变得越来越被动,也越来越无能为力。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我们在信息化网络中所处的这种地位,我们的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四、信息化对员工思维方式的影响
思维方式作为人类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的体现,总是同社会发展状况相联系的,具有时代的特征,是历史的产物。在农业时代,由于实践规模的狭小,生存空间的封闭,人们只能以自身为参照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注重经验知识为轴心的后馈思维,即面向过往的思维方式;在产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打破了相互隔尽的社会状态,使人们有可能寻求共时态的外在参照系,从而形成面向现实的思维方式;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信息的接受和运用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唯有创造才能带来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增值,它使人们必须根据并选择面向未来的参照系,形成具有动态性、创造性的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