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模式与股利政策探讨(2)
2016-11-20 01:03
导读:股利政策基本稳定 假如公司的股利政策多变,分红减少将会导致公司的信用下降,从而对公司筹集资金或经营活动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均衡股
股利政策基本稳定
假如公司的股利政策多变,分红减少将会导致公司的信用下降,从而对公司筹集资金或经营活动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均衡股利水平,维持公司的良好形象,美国上市公司一般都尽量保持稳定的股利政策。
股利支付次数多
美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大都按季度进行,每年支付四次股利,即使在西方国家这也是非常典型的。公司在短期内多次支付股利,主要是受到股东短期行为的影响,这样至少可以带来两个好处:可以增加股东的透明度,由于每一次支付股利,公司公司都将公布自己的短期财务业绩,向股东传递更多的公司信息;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发挥股东和债权人监视和制约公司经营治理的作用。
日本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与股利政策
法人相互持股
日本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大特点是股权结构上的法人相互持股。自战后财阀解体后,日本股份公司中机构持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1949年机构持股率仅为15.5%,个人持股率为69.1%;1966年机构持股率首次超过个人持股率,达44.7%;1995年机构持股率上升到68%,而个人持股率降为24%。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的机构投资者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金融机构法人,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另一类是活动于生产和流通行业的企业法人。日本的机构投资者不仅在总量上占尽对上风,而且在每个股份公司的持股份额也很高。日本大企业中最大10位、20位股东的累计持股比例不断进步,一般达到30%—50%,而美国仅为10%左右。所所以日本企业的股权十分集中。日本公司的法人持股主要是团体内企业交叉或循环持股,整个团体形成一个大股东会。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依靠内部监视和约束控制公司
日本的股份公司主要是依靠公司内部的监视和约束来控制公司。日本公司中,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企业团体内部,决策与执行决策都由内部成员承担。其监视和约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来自交叉持股的公司。假如一个企业经营绩效差或者经营者没有能力,大股东会就会对该企业的经营者提出批评意见,督促其改进工作,直至罢免经营者。另一个重要监视来自主银行。日本的主银行通常向企业提供较大份额的贷款并拥有一定的股本,因而他在公司治理中往往起到积极作用。当然,主银行并不选拔经理职员,也不明确控制公司的经营战略,只是当公司陷于经营困境时,主银行才迅速参与并采取行动。譬如事先通知相关企业采取对策,假如公司业绩仍然恶化,主银行就通过大股东会、董事会更换经理职员。主银行也可以向其持股比例较大或贷款较多的企业派驻职员,如董事等。
在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其股利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股利支付率极低 日本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非常低,其均匀股票红利率仅在1%左右,并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日本上市公司之所以长期压低股利分配,主要原因是:第一,日本公司中法人股东占主导地位,法人股东与机构股东不同,其持股的目的不在于股票红利和股票价差收益,而在于同被持股单位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生产和经营业务关系。金融机构的持股密切了其同被持股公司长期稳定的借贷等交易关系,从而保证了利润来源,降低了投资风险系数。企业法人的持股保证了关联企业之间的长期分工协作关系,成为联系日本公司系列与公司团体的一条重要纽带。因此,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奥村宏在《股份制向何处往》一书中分析指出:法人大股东的存在是决定日本公司分红政策最重要的因素,其结果是轻视分红,使得本来是股份公司最重要的分红成为了毫无意义的事情。第二,日本公司企业法人股东往往都是相互持股,这样假如相互持股的一方企业要求增加股利,则另一方企业也必然要求增加股利,其结果是双方企业谁也没有真正增加股利,但却进步了股利支付率,给个人股东带来了好处,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支出。因此,企业法人股东一般不要求高股利支付率。第三,与美国不同,日本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谋求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他们比较注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新产品比率,宁愿将利润保存在企业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