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选择(3)
2016-12-19 01:09
导读:第三,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促使产权自由活动。产权交易是企业实现规模经营的最佳运作方式,在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将传统的企业制度改革、改造为产权
第三,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促使产权自由活动。产权交易是企业实现规模经营的最佳运作方式,在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将传统的企业制度改革、改造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治理的企业,就必须充分利用产权市场机制,通过企业的产权活动、交易方式对现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性的构建,打破地域、国界、行业、企业经济性质、法人、人和经济组织的界限,对原企业进行整体或部分产权(股份)转让,并通过一系列各种形式的产权运作措施进行改组、改造。当前,要使国有产权明晰,产权结构公道,就必须改革国有产权不能自由活动的状况。国家应对国有资产从主要以实物治理为主转变为以价值治理为主,实行资本经营,让国有企业债务重组,解开国有企业债务链,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通资金,这是解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对资金需求的根本出路。在资本市场上除国有独资公司外,国家控股、参股的公司股权都应能够自由活动。这就不仅要大力培养非国有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使之参与公司治理,分散公司股权,改善公司股权结构,而且还要大力培育产权交易市场,确保产权能够自由活动。而为了实现国有产权的自由活动,还必须进行银行及融资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协调银企关系。,国有贸易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职责已经分开。对贸易性银行,要完善信贷责任制,实施风险经营和企业化经营。国有公司将充分利用银行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同时,银行又是公司的债权人,是公司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因此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降低债务风险,保护银行利益,化解金融风险。强化银行作为利益相关者的监视职能,银行也可以以利益相关者身份进进公司董事会或监事会,加强对经理职员的监视,保证银行债务的安全,并从外部对企业进行监视。公司则要自觉接受银行监视,履行偿债义务,在公司治理中充分考虑银行的利益。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第四,深化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破解股市发展头号困难,积极推动资本市场改革。由于制度的缺陷和的原因,我国股市上有2/3的股份不能流通。存在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股权分置”的弊端,严重影响着股市的发展。因而,股权分置被普遍以为是困扰我国股市发展的头号困难。2001年6月,作为一种尝试,国务院发布了《减持国有股筹集
社会保障资金治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国有股减持”。但此次尝试由于以牺牲流通股股东利益为条件,遭到了市场的拒尽。同年10月,中国证监会公布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治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并表示将公然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制订具体操纵办法。2002年6月,国有股减持政策正式“叫停”。2004年2月初,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题目”,确定了解决股权分置题目的目标和指导原则。2005年4月12日,中国证监会首次公然表态,根据“国九条”的总体要求,“解决股权分置已具备启动试点的条件”。证监会称,股权分置题目的产生,主要源于“早期对股份制的熟悉不同一,对证券市场功能和定位的熟悉不同一,以及国有资产治理体制的改革还处在早期阶段”。股权分置作为历史遗留题目,影响证券市场预期的稳定,使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也不利于国有资产治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已经成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和国有产权改革的一个重大障碍。2005年4月29日,《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题目的通知》发布,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解决“股权分置”这个股市头号困难,能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尤其是国有产权的改革。但这一题目的解决,并不代表市场所有根本题目的解决。当前,资本市场还要在金融产品创新、交易制度、发行制度等方面进行深进改革。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总之,国有产权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驱力,是所有者主体的要求和占据国有经济成分最大的所有者(政府)发展的内驱力和直接推动力。道格拉斯·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中以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因而,产权制度改革就是创新划分、界定、实施、保护和调节产权的规则,使确认和处理各个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的规则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所以说,国有产权从私有到国有再到民有的变革是展现中国产权革命的一条渐进之路,这场深刻持久的变革,必将给国有经济带来全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