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进世和国际化的我国企业与企业治理(2)
2016-12-20 01:04
导读:学习也好,思考也好,终极目的是为了走向创新。这才是我们提倡学习和思考的根本目的。 在现在竞争国际化的舞台上,任何国家、任何企业,假如不能
学习也好,思考也好,终极目的是为了走向创新。这才是我们提倡学习和思考的根本目的。 在现在竞争国际化的舞台上,任何国家、任何企业,假如不能开拓创新,就只能被淘汰出局,客观现实就是如此严重。 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勇于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但题目是,创新从何而来? 创新不是凭一时的灵感,更不是靠天上掉下来的。创新还是源于今天企业的实践。 在日常工作中要提倡点点滴滴的精益求精,这是创新的源泉。没有一个人或一个岗位能够说现状已尽善尽美,无可改进,而是应该精益求精,以达到不断完善。IBM的企业文化之一,就是要求每一职工在其现职岗位上“追求卓越”。我国海尔团体也是推行“日清日高”。美国3M公司要求其职工不断对改革进行试验,即使试验失败也不作为过错,但假如谁在3年之内只是墨守成规,一无改进,便将成为首选的精简对象。 只有从一点一滴的精益求精进手,积累下来,才会从量变到质变,出现创新。因此企业要创新,首先应营造一种提倡创新的氛围,形成一种创新的企业文化。 形成创新文化,这不只是在企业范围内,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创新文化,使大家都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形成创新的广泛社会基础。 从群众性的大量创新中,筛选和提炼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这才是竞争力的核心。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大量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从而大大缩短了我们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这是完全必要的。但进进新世纪,假如我们只满足于跟踪模仿别人的东西,那么这种差距就将永远存在,甚至会拉大,那又如何能跨进先进行列呢?因此现在已到了需要提倡原始性创新的时候。过往我们已明白了在产品竞争中要遵循“人无我有”的制胜之道,现在在把握新技术、新知识上也同样只有依靠人无我有,才能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而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假如只是一味仿效别人的成果,则主动权完全把握在别人手里,到关键时刻就会使自己完全陷于被动。创新正是为了形成自己的专利,自己独具一格的新的科技成果,才能在这核心竞争力的支撑下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的世界上,知识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加进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创新能力将更突出地显示其重要性与紧迫性。 创新涵盖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治理创新等等各个方面,这些都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推动经济建设前进。但创新的源泉则在于思想的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只有有了创新的头脑、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才能产生其他方面的创新。没有创新的想法和点子,则其他创新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回根到底,还是要从我们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原来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从中产生创新的星星之火。换言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我们通过学习、思考,达到创新目的的不变之道,也是面对进世的我国企业争取主动,进步国际竞争力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