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现状及成因分析(3)
2017-01-27 01:02
导读: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逐渐显现,我国已经逐渐进进老龄化社会。然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老年人需要靠超龄参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逐渐显现,我国已经逐渐进进老龄化社会。然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老年人需要靠超龄参加劳动来维持生活。这就使得很多老人不得不走出家门,二次就业。退休职员的二次就业固然可以为家庭带来可观的经济收进,但却挤占了成年人的就业岗位,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重。
三、适度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的措施
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各方面制度的不公道因素的存在,导致我国劳动力参与率仍然总体偏高。适度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对于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改善目前我国失业率高的现状,都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分的作用,采取相应措施来适当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1、完善投资市场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正当非劳动收进
目前,我国投资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投资收进尚不能成为居民的主要收进。通过完善投资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治理投资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发挥政府的监视治理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从而增强居民对投资市场的信心,减少对劳动收进的依靠,降低劳动力的参与率。
2、调整工资政策,工资与绩效、能力挂钩
与工龄挂钩的工资政策使得劳动者往往提早进进劳动力市场。通过对工资政策实行调整,将劳动者薪酬与劳动者业绩、能力相挂钩,鼓励劳动者进步绩效,并自觉进步受教育水平,进步自身技能。这种与业绩、能力相挂钩的新的工资体制,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并且,对劳动者能力的肯定和鼓励也能延长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从而推迟进进劳动力市场,缓解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进步教育普及程度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50%的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就直接进进了劳动力市场,长此以往,将积聚大量初中以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低素质劳动力,对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偏高,而劳动者素质偏低,劳动者素质不能达到岗位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一方面,一部分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而另一方面,一些岗位却空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通过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进步教育普及程度,改善农村青少年失学的状况,并且进步职业教育的水平,为进进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进行必要的上岗培训,进步劳动者的总体素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推迟劳动力进进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据测算,假如延长教育年限,使劳动者的就业年龄由16周岁推迟到18周岁。今后几年我国每年就可以少安排上百万新增劳动力就业。不仅如此,这同时还可以进步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使他们做出更为理性的劳动力参与决策,通过劳动者自身进行理性选择来调节劳动力市场的盈缺情况。
4、完善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就业年龄实行限制
青少年提早进进劳动力市场或是退休职员的二次就业都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参与者人数较多,加大就业压力。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年龄为16~60岁。假如我们延迟青少年进进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同时提早老年人的退休年龄,那么就能大大降低劳动力参与率。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对就业年龄实行严格的控制,并通过相关配套措施保证法律的严格执行,严格控制劳动力的就业年龄,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适龄就业人群的正当利益就能有力保障。
5、调整完善福利政策,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完善福利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减弱福利制度与就业状况的关联性,从而使得福利政策对劳动力进进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减小。同时,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是退休职员再次走出家门,二次就业的原因之一。因此,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得退休职员“老有所养”,也是解决这个题目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