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擦走向磨合——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治理(3)
2017-01-28 01:08
导读:三、跨文化治理:文化融合与成功运营 跨国公司是一种跨文化的特殊,其治理必然就是一种跨文化治理。所谓跨文化治理,又称为交叉文化治理,是指涉
三、跨文化治理:文化融合与成功运营 跨国公司是一种跨文化的特殊,其治理必然就是一种跨文化治理。所谓跨文化治理,又称为交叉文化治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事、物的治理,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治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治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据调查资料显示,约82%的跨国公司的失败是由于跨文化治理失败而导致的。目前约有1/3的著名跨国公司由于多元企业文化治理不善而面临内部关系紧张的状况。 跨文化企业的经营治理过程,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过程,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或融合。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其文化因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所谓“文化融合”,则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变化因素之间的相互结合、 相互吸收的过程。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作为文化交汇的两个方面,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两种文化交汇的过程中总是共存其中、相伴而行。由于异质工作团队的现实,使文化冲突和离散不可避免,而现实利益与目标的同向选择又使文化融合成为可能。通过有效的跨文化治理,降低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实现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双重适应,使文化适应走向经济融合,已成为跨国公司健康的重要保证。 解决组织跨文化冲突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1、凌越 所谓凌越是指组织内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而扮演统治者的角色,组织内的决策及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而其他文化则被压制。该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时期内形成一种“同一”的组织文化,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博采众长,而且其他文化因遭到压抑而极易使其成员产生强烈的反感,终极加剧冲突。
2、折衷 所谓折衷是指不同文化间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求同存异,以实现组织内的***与稳定,但这种***与稳定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只有当彼此之间文化差异很小时,才适应采用此法。
3、融合 所谓融合是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你我合一的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同一的文化不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极具“杂交”上风。 近年来,企业在参与国际循环中如何建立新型的企业文化,避免文化冲突成为企业治理所面对的现实题目。 首先,中国的三资企业需要跨文化治理。一方面,建立在中国境内的三资企业的经营治理必然要受到中国大环境的制约,它不但要遵守中国的有关法规、制度,而且其组织治理体制必须与中国的文化相适应;另一方面,三资企业的跨文化治理具有双向性,其员工多来自中国本土,对来自国外的跨国公司的治理方式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中外双方的沟通可能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不同治理方式的融合也是长期的。但是,东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及融合将促使跨国公司的经营治理走向多元化和全球化。其次,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也需要跨文化治理。随着中国企业在化的基础上越来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在境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企业。通过跨国投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进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中国企业如何在异域文化中实施沟通和合作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对中国企业而言,在跨国经营中实施跨文化治理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识别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冲突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必须对文化差异进行识别。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赫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别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气力,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习俗等,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克服;技术规范是指人们的知识、技术、经验等,它可以通过人们技术知识的而获得,很轻易改变。由此看来不同规范的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跨国公司治理者首先要识别和区分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