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选择性进进策略(2)
2017-04-21 01:00
导读:制造业的信息化、网络化趋势。目前,全球正在加速从产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制造
制造业的信息化、网络化趋势。目前,全球正在加速从产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世界制造业信息化进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品的融合;制造装备信息化和机电一体化。
中国制造业与世界的差距
中国加进WTO,意味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产业也必须接受全球化的考验。固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这些差距直接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劳动生产率及产业增加值率低。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增加值率,与美、日等产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01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5607美元/人年,为1994年美国的5.8%、1993年日本的5.4%、1994年德国的7.3%;2001年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增加值率为26.4%,而1994年美国为49.31%、1993年日本为38.01%、1994年德国为48.44%。总体水平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普查显示,全国主要产业产品有80%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其中机械、电子、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51.86%、51.45%、54.90%、64.03%、46.09%。而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制品每年还在大量进口,有些已经形成了依靠性进口。2001年进口1722万吨钢材,30%中高档服装面料和大量的化纤原料依靠进口,2001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逆差达93.31亿美元。
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较弱,产品结构不公道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自己开发能力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把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导致低水平制造产品的相对过剩和高新技术含量产品的尽对短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我国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不够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未能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集中度公道的生产体制,企业组织“小、散、差”的状况十分突出,缺乏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际竞争上风的大型企业和企业团体。 制造业的结构不公道,装备制造业薄弱。2002年制造业中的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产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99%、37.64%和31.38%,其中装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产业发达国家超过40%的水平。国内市场急需的很多重大技术装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每年大量进口。
选择性进进吸收外资策略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我们除夸大利用中国现有生产要素条件和产业政策来促进我国制造业自主发展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外资来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利用外资已从进步外资数目向进步外资质量的方向转变,在中国利用产业政策促进中国产业发展时期,我们更要全面运用产业政策来协调利用外资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依据产业政策效应的选择性进进吸收外资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效应的选择性进进。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效应的选择性进进就是外资的进进要支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重点吸引外资进进电子及通讯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纺织和服装、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大量吸收这些产业的外商投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制造业的结构不公道、装备制造业薄弱的题目,同时也可以调整中国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的题目。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产业组织效应的选择性进进。目前中国制造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不够明显题目突出,我们希看通过引进外资改善中国制造业集中度,促进中国“有效竞争”市场结构的形成。外商投资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造,将资本、技术、治理理念注进国有企业,同时减少新增企业数,可以弱化市场集中度分散的趋势;外商独资进进中国市场加剧中国市场的竞争程度,促进国内企业合并重组,形成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大企业也有利于中国制造业集中度的进步。我们要依据不同行业的组织结构特征(包括规模经济、产业特性)确定其最佳组织结构形态,然后以此为标准,以使中国制造业向最佳组织结构形态推进为导向,控制外资企业进进数目,从而达到进步中国产业集中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