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竞争上风内生于比较上风(2)

2017-06-30 01:00
导读:以上三种关于比较上风的理论都是静态的,没有讨论国际分工的动态变化及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化的影响。1966年,雷蒙德·弗

  
  以上三种关于比较上风的理论都是静态的,没有讨论国际分工的动态变化及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化的影响。1966年,雷蒙德·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 theory,PCT)。在放松了传统比较上风理论没有规模经济的假设条件下,PCT理论把一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为:新产品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PCT理论假定存在动态比较上风,它决定于各国的要素禀赋结构。1981年伯拉沙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提出外贸上风转移的假说,从而建立了门路比较上风理论。该理论预期各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比较上风会随着他们生产要素积累的状况而迅速改变。门路比较上风理论仍然以赫-俄理论为基础,但它夸大了外贸结构的变化与某种生产要素快速积累之间的动态联系。这种动态联系为落后国家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比较上风,进进更高发展阶段提供了保证。这几种理论可以证实,一国按比较上风发展对外贸易不但不会陷进“比较上风陷阱”,而且能以最快的速度改善要素禀赋结构,从穷国成为富国。另外,在PCT理论里,比较上风包括垄断上风,在该理论的第一阶段,国内外其他厂商不能生产该商品,该厂商有竞争上风所说的垄断上风,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   从比较上风理论的动态发展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不是外生变量,而是经济系统内生的,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资源禀赋结构的变化。资源禀赋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在各种资源中,资本存量变化对一国要素禀赋的影响最大。资本存量的增加来自积累。积累取决于储蓄倾向和经济剩余的规模。储蓄倾向由制度性因素决定,因此影响资本存量的关键是经济剩余的规模。经济剩余的规模则依靠于生产活动的绩效和特点。假如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上风,则其生产本钱就较低,竞争能力就较强,创造的剩余就多,积累量也就越大。通过发挥比较上风,能够较快地实现资源结构升级,从而产业结构升级也就越快,终极通过垄断上风和本钱上风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上风就可以实现。为了实现比较上风,关键是要有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要素价格结构。   (二)竞争上风理论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先后于1980年、1985年、1990年发表了《竞争战略》、《竞争上风》和《国家竞争上风》三部著作,从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次,系统地论述了国家竞争上风的培育和竞争战略的运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波特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论文,逐步完善了竞争上风理论,并形成了他的新竞争经济学体系。波特在《竞争战略》中主要论述了产业的结构,以及产业间如何选择最有力的竞争地位,并提出了企业获取竞争上风的三种战略,即本钱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在《竞争上风》中,波特以为竞争上风在于两个方面:本钱领先上风和垄断上风;波特还以为企业竞争上风的关键来源是价值链的不同。在《国家竞争上风》中,波特提出,一国的竞争上风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上风。国家的繁荣不是固有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一国的竞争力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能力高低。企业由于压力和挑战才能战胜世界强手而获得竞争上风,它们得益于拥有国内实力雄厚的对手、勇于进取的供给商和要求苛刻的顾客。由此波特把决定一国竞争上风的各个方面回纳为四类:即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国家竞争上风的钻石模型”。由于这个理论是从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角度提出来的,人们通常所说的竞争上风理论,即指波特的“钻石理论”。波特以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上风,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上风,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上风。他以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上风,竞争上风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上风,上风产业的建立有赖于进步生产效率,进步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三、比较上风与竞争上风关系的本质   在波特的国家竞争上风理论里,他以为一国的竞争上风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上风。国家的繁荣不是天生的,而是创造出来的,一国的竞争力高低取决于其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能力高低。企业由于压力和挑战才能战胜世界强手而获得竞争上风,它们得益于拥有国内实力雄厚的对手、勇于进取的供给商和要求苛刻的顾客。由此他把决定一国竞争上风的各个方面回纳为四类:即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撑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国家竞争上风的钻石模型”。“钻石的四面”与比较上风究竟是什么关系?   (一)要素状况与比较上风   波特以为一国的要素禀赋在决定一国的竞争上风方面所起的作用要比通常以为的更加复杂。他以为要素是动态的,因而可以被升级,被创造,以及被特定化。他的结论是,很少有要素是真正通过继续取得的,要素方面选择性的劣势可以通过具有影响力的战略和刺激性的发明来为一国产业的成功做贡献。波特提出一种要素的分级系统,这种分级把要素分为基础要素和高级要素,一般化要素和特定化要素。基础要素不需要进行开发活动或仅需要相对来说比较少的简单的社会和私人的投资。高级要素经常需要很大的持续不断地投资。包括受过高水平教育的职员和现代化的电信通讯基础设施。高级要素的供给对一国产业取得并保持成功的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这些要素在当地是稀缺的,在全球市场上也是难以获得的。一般化要素可能被利用于广泛的产业种类中,而特定化要素却不能,特定化要素更有可能为持续的竞争上风提供基础,由于它们更显稀缺,更难培养,更不易得到。在此基础上波特以为,一国的产业在竞争中获胜的要素因素并不是要素禀赋的初始状态,而是一国不断创造、改进和调动其生产要素的能力。因此,一国在国际竞争中要保持统治地位,这些国家必须从事要素创造,特别是开发其高级要素和特定化要素。斯密和李嘉图的比较上风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他们眼中的要素禀赋就是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赫-俄理论夸大各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与资本的禀赋结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比较上风,但他们的要素禀赋结构是外生的和静态的;而动态比较上风理论把要素禀赋结构作为内生变量,这与波特的要素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波特的竞争上风理论和比较上风理论都是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   (二)需求状况与比较上风   波特所指的需求状况是某一产品的本国需求情况与别国相比的相对优(劣)势。需求状况在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上风的一个方面是时间差,假如本国需求走在世界需求的前列,本国企业也会起步较早,可以利用经验曲线的效应建立起自己“一着先,步步先”的竞争上风。由于各国需求情况不同而产生竞争上风的另一方面是需求结构的规模差,各国由于消费偏好不同,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不同,甲国市场最畅销的品种在乙国消费结构中可能只占次要地位,其生产也就相应地不为乙国厂商重视,这就给甲国厂商打进乙国提供了竞争上风,由于甲国厂商可以凭借其国内的大规模生产的本钱上风向只有少量生产的乙国出口。需求状况影响竞争上风的第三方面是一国需求方式和偏好的国际流转,一个国家对外交流越多,则其产品越轻易在国外打开市场。但需求如何天生?需求结构为何会升级?波特并没有回答这些题目,而比较上风理论则回答了它们。比较上风理论以为,一国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当时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基础上,这样各种要素的收进就能达到最大化:随着收进的不断增加,市场以最快速度不断扩大,资本也从相对稀缺变为相对富裕,要素禀赋结构就不断升级。另外,波特的需求状况是以国内为基础的,但无论国内需求的大小,一国只要按比较上风往发展某一产业,就有可能在世界市场中获得竞争上风。因此,一国的需求状况内生于它的比较上风,它只有按照比较上风来发展经济,它的需求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增加,要素禀赋结构也会随着升级。   (三)相关及支撑产业与比较上风   波特所指的相关及支撑产业与比较上风是某一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给商的竞争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产业集群效应。任何行业要在国际市场上领先,必须要求其供货商和其他相关产业也是世界一流的,与之相对应,很多国家的上风产业往往表现为上风产业群。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供给商的投进会以几种重要方式对下游产业产生上风:其一,供给商可以给下游产业早期的、轻易的、迅速的,有时是有利的对于最有效本钱的接近;其二,以国内为基础的供给商可以提供一种不断发展中的协调上风,供给商可以尽早获得对下游公司需求的深进了解并相应地修改他们的产品计划;其三,下游公司也可以调整它们的战略计划,利用供给商发明创新的上风。但产业集群是如何形成的?波特并没有回答这个题目,在他的理论里,产业集群是外生的。比较上风理论回答了这个题目。一国之所以会出现某一产业集群,就是它按照它的比较上风来发展这种产业,随着这个产业的发展,为它服务的相关产业也发展起来。所以,产业集群内生于比较上风。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波特所指的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是资助或妨碍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力的国内环境。国家环境对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的影响主要通过人才流向、企业战略和组织形式三个方面。波特指出,没有一个战略是普遍适用的,战略的适用性取决于某时某地某企业的有关工作的适应性和弹性。政府应为社会创造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激励的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进步生产效率,以取得竞争上风。说到底,波特以为要形成竞争上风,就必须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否则竞争上风难以形成。波特的这一观点与比较上风理论不谋而合,比较上风理论是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进行决策,政府必须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防止市场价格扭曲。   纵观“国家竞争上风的钻石模型”的四个面,竞争上风实在只有两个面,一面是要素禀赋结构,另一面是市场配置资源。而这两个面正是比较上风理论的核心内容。固然竞争上风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它对于一国如何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竞争上风真正的来源是比较上风,它内生于比较上风。因此,一国要想获得竞争上风,必须按照比较上风往发展。
上一篇:末位淘汰——治理中的一柄“双刃剑” 下一篇:会计信息化与信息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