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竞争上风角度浅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2)
2017-08-09 04:31
导读:该理论从各国经济活动的结构、经济环境与政府政策的特点说明了企业上风、内部化上风与区位上风的起源与特点,并把它们与各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的
该理论从各国经济活动的结构、经济环境与政府政策的特点说明了企业上风、内部化上风与区位上风的起源与特点,并把它们与各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的特征与类型联系起来。还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结构联系起来,研究了各国国际生产或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性质。
1.1.5 小岛清的比较上风理论
比较上风理论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
比较上风理论的基本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以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上风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力密集部分以及某些行业中装配或生产特定部件的劳动力密集的生产过程或部分。凡是本国已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依次向国外转移。小岛清以为,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本钱进行的,根据从比较劣势行业开始投资的原则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扩大两国的比较本钱差距,创造出新的比较本钱格式。据此小岛清以为,日本的传统产业部分很轻易在海外找到立足点,传统产业部分到国外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地区进行投资,其上风远比在国内新行业投资要大。
1.2 扼要评析
这些理论始终以欧美各国的跨国公司先行者们为研究对象,例如,垄断上风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研究对象仅是美国企业;内部化理论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欧美国家企业。其主要内容是解释海外直接投资行为,揭示其中的。其中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被以为是现有跨国公司理论中最权威的一个,固然存在诸多的局限性,但总的说来对于发达国家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大的阐释力,同时对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具有一定的鉴戒作用。但是上述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人类经济技术状况背景下提出的,这种状况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而难以很好地解释跨国公司近10年来的发展,很难解释价值链“爆炸"的诸多。
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题目
2.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中国商务部数字显示,2003年,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类中资企业达51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20.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5.7%和112.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一、二、三产业中都有分布,其中,服务贸易、产业生产加工、农业与农产品开发、资源开发等行业相对集中。
2.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题目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中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15%。据统计,吸引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中国仅为1∶0.09。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并不高。尽管近几年中国海外投资质量和档次有所进步,出现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项目,还有一些高企业积极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建立独资或合资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但总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低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仍然偏小。由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类似产品的竞争,这类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的远景不甚乐观。
第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公道,这也影响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46.8%在港澳地区;其次是北美,占13.7%。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要想企业在海外投资影响力和竞争力扩大,这些题目必须尽快解决。
但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较快。10年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76.8%,这将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力。
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由于企业战略环境在20世纪最后十几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化、技术信息化、“温饱后”,汇成自工商企业诞生15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而且企业跨国经营已成为其在全球化条件下成长的一般方式之一。若干原来没有什么竞争上风的公司却通过跨国而取得了竞争上风。作为未开始或正开始进行国际化经营时就面临着国际市场中的很多跨国公司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门路中总体上处于中游地位,这种特定位置决定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同时存在。一类是利用既有上风的对外直接投资,即以发挥局部相对上风对更低门路的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另一类是通过跨国经营获取上风的对外直接投资,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治理经验,创造新的比较上风为目的而向更高门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