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中城市贸易网点布局模式探究(2)
2017-08-10 01:10
导读:滞后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大中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城市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居住、交通、通讯条件日益改
滞后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大中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城市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居住、交通、通讯条件日益改善,居民的消费理念不断更新,消费方式在急剧变革,但与此相对应,贸易网点的布局却未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部分城市还固守着传统的格式。
无政府状态
在我国大中城市,贸易网点布局上私人投资者随意布局排斥城市总体规划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由于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贸易网点布局难以克服无政府行为,另一方面,对所谓“政绩”工程的过度追求,也使贸易网点布局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
我国贸易网点布局原则及影响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贸易网点布局体系,而我国大中城市目前的贸易网点布局体系仍然是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明显落后于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过往的贸易网点布局进行重新的评估,并按照现代大流通的要求,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贸易网点布局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中城市的贸易网点布局必须遵循如下两大原则:
第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原则。这是由于,消费结构和消费标准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消费需求层次不同,对购物的服务要求就会有所不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进步,消费者的选择权在扩大,要求提供的购物服务的内涵在不断延伸,这种变化在提供新的市场机会的同时,也在增加着市场的不稳定性。所以,选择什么样的经营方式,附加什么样的服务内容,体现什么样的经营理念,烘托什么样的经营文化等,都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全方位需求为出发点。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第二,经营定位原则。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有一个市场定位题目。现代市场定位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定位,即指企业在什么地点,选择什么区段,才能取得区为上风,并形成中心效应和群体效应;二是规模定位,即在既定的区域,多大的店展规模才能产生最佳效益的题目;三是商品定位和服务对象定位,即指以经营什么类型、什么档次的商品为主,其目标市场定位于哪个阶层的消费者;四是经营定位,即指选择与其目标市场相适应的经营方式的题目。可见,经营定位是市场定位中的重要内容,而市场定位则是全方位的定位,是一个
系统工程。
应当指出,在市场上,每年既有很多新的店展诞生,又有众多店展被淘汰或倒闭,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市场定位不当,或经营定位不当所致。
在对大中城市的贸易网点进行科学公道的布局时,一般应主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第一、商圈因素。商圈,又称“贸易圈”或“商势圈”,是指贸易企业吸引顾客的区域范围。对企业而言,商圈便是其业务活动的空间,在这一空间范围内,企业向目标市场即所圈定的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对消费者而言,商圈则是其能够方便地实施购物行为的空间范围。
一个设定的商圈,从市场势力范围这一角度考察,包括点、线、面、流四个方面。点,是指商圈的中心点。又指目标市场区域的中心点;线,是指区域内和区域间纵横交错的依存关系,使商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面,是指中心点的吸引力的范围。它是市场区域广度,表明市场区域的广泛性及其程度;流,是指市场的动态,或指区域职能的变化和发展的动向。作为企业来说,就是以企业为中心,选择一定的地域,并在这一地域的市场中,确定自己的经营势力范围。店展首先要选择在适当的地点开业,而要确定适宜的地点,则必须设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即商圈。商圈状况反映着贸易网点的市场机会和市场潜力的大小。分析商圈主要是分析影响商圈设定的各种因素。包括人口数目与结构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和购买潜力,竞争者的经营状况,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远景及产业多元化程度,区域内的交通、运输、服务、金融、信用、保险、物业等环境设施的匹配状况,劳动力市场条件,法律、工商行
政治理等制度环境因素,民情风俗以及吸引顾客所特有的公共和文化教育设施状况等。不过,上述这些都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影响商圈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在进行现代贸易网点布局时,还应着重考虑现代都市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状况、与相邻地区和相邻城市商圈的重叠状况、,信贷消费的可能性、私车的普及程度、居民住宅的环形化发展程度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