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限理性”理论透析我国上市公司“富不过(2)
2017-08-14 04:25
导读: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出现的"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亏损"的现象,其原因是很复杂的。很多分析者往往比较注重对企业内因的分析,如上市公司缺乏核
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出现的"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亏损"的现象,其原因是很复杂的。很多分析者往往比较注重对企业内因的分析,如上市公司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盲目投资陷进多元化陷阱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等等,都是导致企业成长能力差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内因是企业成长的关键,但外因同样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将借助于经济学的有限理性来对影响企业成长的诱因做一下分析。
(一)上市资格准进制度和配股资格权限。在对公司上市资格的准进制度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注册制,二是核准制。核准制与注册制的主要不同在于:在核准制下,由政府出面制定较之一般的公司法更高的进进标准,并依据这一较高的标准逐个审批意欲进进市场者的申请;而在注册制下,意欲进进市场者只需要按照一般公司法的要求向证券监管部分注册登记即可,但政府对于事后的欺诈行为仍将进行惩戒。我国在对上市公司资格的审核上,实行的是严格的审核制,只要上市公司达到审核标准,则批准上市,而对于公司在申请上市时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各种寻租行为却没有考虑,这就为上市公司今后的埋下了隐患。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为了发行股票融资,当公司上市后再配股融资时,按照要求,其配股资格必须达到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该配股资格,不得不采取一切包括利润操纵手段来满足这一要求。在经过包装或粉饰情况下表现出的公司业绩当然只能使公司暂时披上华丽的外衣,纸终究包不住火,上市公司必然不会有较好的成长性,终有一天败絮会暴露在公众的眼前。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而忽视了产生这一结果的过程。在审核公司配股资格时,监管部分把留意力过度集中在净资产收益率10%这一配股生命线上,而并不十分重视达到这一生命线的程序或过程,这就使得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净资产收益率10%的"结果状态",不得不以牺牲"程序理性"往尽力迎合评价者对"结果理性"的要求,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公道的关联交易、非货币***易以及"金蝉脱壳"、资产剥离等种种信息造假行为,从而使公司的成长性受到严重威胁。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二)业绩评价的误导。长期以来,我们对业绩的考核评价主要局限在财务性指标上,或是根据对内的预算或利润差异报告进行利润差异分析。这种财务性指标业绩评价方法,只注重取得的财务性指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标准,是否比前期有进步,而不往探求财务数据背后的真正根源,忽略了对企业经营质量的分析。如1999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布的由几大类指标组成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主要侧重于对企业一定期间经营成果的考核,而不问产生这一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公道。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通过公司的利润增长或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指标来判定公司的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而忽视了对其利润增长的深层原因分析。业绩评价对企业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在业绩评价中,过分倚重于当期的财务性业绩
评价指标势必会导致企业目标利益的短期化,诱使企业投机行为的发生,以损害企业长期业绩的成长来换取暂时优秀的业绩。从西蒙教授的有限理性来看,企业为了达到满足的业绩评价结果,即在"结果理性"的驱使下,可能会采取各种措施来粉饰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取悦于评价者。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我们只注重于"结果理性",把留意力主要集中在利润、投资报酬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指标;只夸大企业"最后做的结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既定目标"等,而不问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过程来达到这种结果的,才导致公司利益的短期化,而不往追求公司的长远发展。
(三)委托-代理制度下企业经理人的理性选择。按照学的基本假设,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都是"逐利的理性经济人",作为企业受托者的企业经理人同样也不例外。他们对外提供信息的行为主要取决于该种行为所提供的信息的经济后果。这种经济后果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采取行动时的制度所决定的。即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他总是会向外提供对其自身更有利的信息。按照公司理论,出资者(股东)与经营者 (经理)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要求代理人要忠实地服务自己。但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条件下代理人会违反委托人的利益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这就需要采取某种激励制度降低这种"道德风险"。但是的激励制度并不完善,并没有将企业经理人的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企业经理人仍可能选择易于表现自己成绩的短期投资项目,而舍弃投资效益较好但收效时间长的投资项目,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目前的激励制度,即经济学上的"结果理性"对企业的经理人起到了误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