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制分析(2)
2017-08-17 02:59
导读: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特点与本质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核心竞争力是哈墨尔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哈佛贸易评论》上的《The core compet
三、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特点与本质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核心竞争力是哈墨尔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在《哈佛贸易评论》上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企业在关键领域建立的独特竞争上风,是创造顾客价值和企业创新的源泉。假如把一个企业比喻成一棵大树,树干和大树是核心产品,小树枝是业务单位,叶、花、果实是终极产品,那么提供养分、营养和保持稳定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力。
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1)异质性。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竞争上风的来源,是企业唯一无二的、稀缺的资源,未被竞争者或潜伏竞争对手所拥有。(2)难以模仿性。假如核心竞争力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很轻易达到,则不可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上风。(3)不可替换性。一般产品和能力很有可能受到替换品的威胁,而核心竞争力很难被替换。(4)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帮助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本钱方面比其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从而进步企业效率,为企业带来逾额垄断利润。(5)延展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大的辐射作用或溢出效应,企业一旦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可以核心产品或核心技术为平台将其组合到相关的不同创新中,构建新的业务,从而不断推出创新成果。(6)动态性。核心竞争力并非静态的,而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治理模式及企业资源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其内涵和要求是不同的。
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决定了其本质是企业所特有的知识,是企业拥有的独特技能、智力资产和隐性知识。一个企业所特有的知识资源是难以模仿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只有知识这一独特的无形资产才能构建企业唯一无二的、难以模仿的竞争力,有形的设备和场所等资源并不能带来核心的上风和技能,也难以产生持久的竞争上风。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是企业员工长期积累而终极形成的集体聪明,在企业中表现为各种系统化的知识、能力、专长、信息、价值观等。这些知识与企业的有形资源结合在一起,产生出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独特性产品或服务,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 知识创新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1.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只有以知识创新为依托,技术创新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在知识创新过程中,通过知识创造、积累和运用,可以进步企业的研发能力,进步治理者和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实现技术的突破或创新,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技术和知识积累,开发新产品,为市场不断提供新的、差异性的产品或服务,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既而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不进行制度创新,不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责权关系、运行规则以及治理规章等制度要素,企业的知识创新就无从谈起。知识创新的实施和推动必须以高效运转、治理关系明晰、权责协调一致的制度要素作为保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推动自身知识体系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制度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没有公道、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企业的生存就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提升核心竞争力。
3. 知识创新推动治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治理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技术创新为实施制度创新和治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治理创新则保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顺利实现。这三者都必须以知识创新为依据和基础。通过治理创新,推动企业治理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把企业的各种关系理清,使各种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整合起来,创造一种更新、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进步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形成一种系统化的、新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