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
2017-08-17 01:34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要 本文先容了技术接受模型在猜测消费者接受新信息技术行
摘要 本文先容了技术接受模型在猜测消费者接受新信息技术行为方面的主要成果,同时分析了该模型在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局限性,指出应该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往考察消费者接受新信息技术的行为,并以为消费者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和产品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
关键词 技术接受模型;局限性;内在动机;参照群体;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
一、技术接受模型及其主要成果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据估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中约有50%的新投资投在信息技术领域。随着人们越来越依靠电脑系统以及新信息产品的不断涌现,研究那些能够有效促进消费者使用信息产品的因素,已经成为研究职员和实践者最重要的课题。因此,在过往的20年里,大量的研究集中在辨析影响使用者接受新信息产品行为的因素方面,其中,技术接受模型就是用来猜测和解释个体接受新信息技术产品行为的理论。我国学者对技术接受模型在理论界已经作过大量先容,本文主要讨论该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
1、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简介
技术接受模型(Tet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在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的基础上,由Davis于1989年提出,用信念——态度——意图——行为这一因果链关系来解释和猜测个人接受新信息技术的理论。TAM以为个人使用信息系统是由行为意图决定的,而行为意图又是由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即个人相信使用某系统能够进步他或她的工作效率的程度)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rise,PEOU,即个人相信使用某系统的轻易程度)所决定的。TAM一开始是包含“态度”这一构面的,但是后来的模型中省往了,由于态度在信念和行为意图之间只起到一个很弱的协调作用,往掉“态度”这一构面的技术接受模型如图1所示。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技术接受模型特点
(1)TAM将社会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图的影响排除在外。
(2)两个信念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决定了对行为意图的态度。
(3)感知有用性和态度直接影响行为意图。
(4)很多外部因素,如信息系统设计的特点、用途特点、促进性的支持和
培训等可通过两个信念因素影响行为意图。
TAM建立以来被广泛地用来研究使用者接受各种信息技术和系统的行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领域:
①通讯系统:电子邮件、声音邮件、传真、拨号码系统等。
②常规目标系统:如视窗、个人电脑或微电脑、工作站、电脑信息中心。
③办公系统:如文字处理和表格、资料库等。
④专业商务系统:如案例工具、DSS、GSS、GDSS、MR,PII及专家支持系统和网上购物。
回顾过往的近20年,在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行为猜测和接受研究中,TAM都展示了其有效性,因而信息界以为TAM是简洁而解释力强大的理论。在所有的猜测和分析信息技术使用者采纳行为的理论中,该理论影响最大,使用最普遍。
二、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
Lee等人研究和总结了从1986年-2003年这18年里发表在信息系统治理领域的重要
期刊和会议,共查到101篇使用TAM的文章和698篇杂志索引。在这些101篇文献中,有74篇文章都证实了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图明显相关,表明感知有用性是行为意图强烈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只要使用者以为某信息技术对他们有用,他们就会愿意往接受。就感知易用性来说,只有58篇研究揭示了感知易用性和行为意图有明显的相关性,这说明感知易用性在猜测行为意图或行为时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最后,研究发现感知易用性是感知有用性明显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技术接受的平行和直接的先决条件,它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来间接地影响技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