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在企业人力资源治理中的应用(3)
2017-08-22 02:17
导读:三、国内研究成果及现状 尽管“人力资源”的概念早在1954年就已由彼得?德鲁克提出,但由于当时处于产业经济时代,技术设备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人力资本
三、国内研究成果及现状
尽管“人力资源”的概念早在1954年就已由彼得?德鲁克提出,但由于当时处于产业经济时代,技术设备创造的价值远大于人力资本价值,故在长达20多年时间里,人力资源概念一直“曲高和寡”,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知识经济兴起,人力资源治理才逐步被企业接受,到90年代初,欧美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人力资源治理***,我国企业对人力资源治理也逐步重视起来。
90年代初期,随着大量拥有先进的人力资源治理模式的外资企业的涌进,我国企业开始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以《中外治理》为代表的一批治理杂志刊登了王通讯、叶延红、彭剑锋等一批人事理论工作者一系列关于人力资源治理的文章,论述了情感治理、自主治理、***治理、人才治理和文化治理在企业治理中的重要性,并阐明了人力资源治理的积极进取的内涵。
90年代中后期,人力资源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蓬勃发展,1995年“人才与企业战略研讨会”召开,以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大敌是人才滞后,并把人力资源提升到战略高度,此后几年间,人力资源治理理念登上各媒体版面,如“企业家要像商品一样进进市场”、“企业家是决定如何配置各种资源的发明家”、“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与激励的研究报告”等全新理念的论述。
进进21世纪后,我国人力资源治理进进了理念、经验与技术齐头并进阶段,每当一个理念趋于成熟,就会有企业通过实践加以验证,如股票期权理论后的“上海贝岭虚拟期权计划”,科学治理内涵在于量化后的“许继团体对人才的量化”。
同时,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治理理论开始关注东方文化,治理学者们提出了建立“东方治理学派”的呼声,苏东水教授在《治理学》一书中指出治理的本质就是“人为为人”,即治理的过程就是从“人为”到“为人”的过程,夸大以人为本,以德为先;马涛教授在《传统的创新——东方治理学引论》中植根于中国精深渊博的传统文化,更详实地阐述了东方治理的基 本内容本内容:仁爱治理、***治理、中道治理、无为治理、奇正治理、制度治理、行为治理、谋略治理。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四、 研究的现实意义
纵观我国人力资源治理产生发展历程,短短十几年,已完成了思想意识的转变,普遍树立了“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的观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变迁,观念的熟悉与开发也应是无穷无尽的,而且实践相对于观念的滞后也应缩短。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未来员工素质在普遍进步,知识型员工会陆续布满各种企业,自从2001年国
家教育部答应企业进进高校
招聘后,大学生在企业里安家落户不再是新鲜的事了,但这些人才似乎最让企业伤神——难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