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积累与核心能力形成(2)
2017-08-24 01:54
导读:核心能力的形成是整合先进技术流的知识体系的形成,这一体系的市场表现在于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上风。因此,企业的知识体系就具备了企业资本的性质
核心能力的形成是整合先进技术流的知识体系的形成,这一体系的市场表现在于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上风。因此,企业的知识体系就具备了企业资本的性质,这种资本自然也就是企业长期的技术积累形成的,其它企业难以仿制。而且,企业的类型不同,这部分知识资本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对于技术型企业来说,专利、技术方法、贸易秘密、构成其知识资产的主要部分。对于营销型企业来说,商标、品牌、企业着名度、版权等成为企业重要的知识。对于以信息技能为中心的企业来说,企业积累治理经验、团队合作能力、流程再造、企业文化的培养、价值体系的建立、企业资信系统等成为企业知识积累的重点。企业知识积累状况表明了企业知识治理能力。
二、企业技术积累过程中对核心能力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
企业在技术积累过程中由于战略选择或知识技能选择不当,一方面会随着知识技能的积累,使企业的技术体系失往了弹性,不能自如延伸和拓展,即形成了核心刚度;另一方面,企业知识和技能积累的越多,越难以形成核心能力,难以使技术知识集成化、体系化,淡化了核心能力。
1. 技术积累形成核心能力的同时,企业出现了核心刚度。
根据伦纳德·巴顿的理论,核心能力形成后,对以后的关键性知识活动不是促进而是阻碍,就形成了核心刚度。因此,企业在技术积累的过程中,把形成核心能力作为目标的同时,要避免过早形成核心刚度。
(1)企业要正确对待转换本钱。转换本钱是指由一种状态或行为转换为另一种状态或行为所产生的损失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企业在技术积累过程中,转换本钱的存在是不足为怪的。企业的有形系统和无形系统都有某种特定的专用性。即企业硬件资产的自然惰性和治理方法及理念的惯性使得企业在形成核心能力的同时,很难再创造出利于关键技术、知识活动的畅通渠道。而企业要打破核心刚度则意味着削弱公司现有能力。这期间,对治理等软件的改变要难于对硬件的改变。此时企业一方面要克服心理障碍,打破思维与心理惯性;另一方面,要对企业的转换效益作战略分析。由于转换效益与转换本钱的时间的非对称性,企业要对潜伏转换收益与显现转换本钱作长期的财务猜测。也就是说,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企业获得竞争上风的途径。但是,一方面这个体系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另一方面,这个体系要保持开放性与适度的弹性。技术平台与技术轨道要留有扩充的空间。但是企业留有空间也轻易被其它企业所挤占。这就要求企业的反应速度要快,防止竞争对手的进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企业要正确对待技术看门人对知识的过滤。企业的技术看门人是企业中筛选、传播技术的关键人才,他们本人有随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的机会和能力,通过数据库,利用关键字作检索搜寻日常的专利,选择积累新的技术。当企业已经形成了某种技术轨道和技术平台的核心能力,技术看门人往往在对大量的新知识识别后,把与企业现有核心能力无关的知识滤除掉,这样,企业核心能力被加强的同时,也注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弹性能力被弱化了。可能使企业进行试验的技术范围缩小。另外,假如技术看门人对某种新的知识、新技能存有某种偏见,也会影响企业对知识的选择。因此,企业在技术积累时,要努力使企业成为一个接纳多种创新思路和建议的主体。这就要求企业的治理层与企业的生产操纵层建立信息交流渠道,消除个人对技术知识的偏见。也就是企业要形成一种崇尚创新的氛围。
(3)治理科学化——正确的目标与价值选择。企业在技术积累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的治理。既不能没有目标,也不要刻意往实现目标。比如:一方面,企业过多的关注现有客户,则轻易失往潜伏的客户;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客户的潜伏需求超越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的时候,可能失往当前的客户。因此,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具备弹性,在充分满足现有客户的同时,引导市场需求方向的变化,使企业将来的发展适合潜伏客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