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激励机制设计的思考(2)
2017-08-27 02:30
导读:资金的提供者由于失往其他可能的投资机会,而承担了巨大的资金机会本钱,并因资本金的提供,承担了企业经营不善的终极风险,因而应该与其他资源的
资金的提供者由于失往其他可能的投资机会,而承担了巨大的资金机会本钱,并因资本金的提供,承担了企业经营不善的终极风险,因而应该与其他资源的提供者——譬如人力资源的提供者一样,分享企业利润。
3.关于激励的度
企业是社会环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外部其他子系统不停交换物质与信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有形的、无形的激励,其总量应该与社会同等性质、同等规模的其他企业的均匀水平一致,这是保持本企业人力资源良性互动的条件。
中人力资源群体的价值,以及个体的价值,是一个动态变量。因此把握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价值量,结合人力资源均匀价格水平,并设计以此为依据的激励量的自动调整,以达成激励机制的竞争性目的,本文作如下建议,即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激励的量:
(1)应以人力资源当期评估价值为基础;
(2)应考虑社会均匀人力资源价格水平;
(3)应具备一定的挑战性;
(4)应综合考虑均衡性和一定的弹性。
二、激励方式的适应性
公道有效的激励机制,除正确把握激励量之外,尚有激励方式因人而易的适应性。
激励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外在的激励方式:薪酬、福利、提升、表扬、嘉奖、认可等;
(2)内在的激励方式: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和成就感等。
外在激励方式固然能明显进步效果,但不易持久,处理不好有时会降低工作情绪;而内在的激励方式,固然激励过程需要时间较长,但一经激励,不仅可进步效果,且能持久。
而从现行的价格、工资理论、薪酬理论等学角度、管角度论述的激励机制的中,薪酬是集中而全面的;治理学实践也倾向于更多的人性化,非等同于一般机器或生产工具。因此,本文更多地倾向于从薪酬内涵的多样性、职位与工作环境的角度,以对激励机制需求的普遍性和对激励内容要求的特殊性视角,分析激励机制的适应性。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1.激励需求的多样性
有关人性假设理论,比较流行的有下列四种:
1)经济人假设(x理论);2)社会人假设;3)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4)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复杂人假设以为: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人,不可能是纯粹的经济人,也不可能是完全的社会人,而是兼有上述特性的复杂人。因此,可以用经济利益作为驱动,人的需求会与社会大环境自动调适,运用适当的激励措施,满足从业职员与社会大环境相协调的需求,从业职员也会调适自己的
职场生涯设计,以保持与所在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因此,复杂人假设比较符合实际,也是我们进行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条件。
正由于人性是复杂的,也就决定了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关于人类需求的理论,比较为社会接受的理论主要有: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3)前苏联的社会需要理论。
理论3)以为:社会活动的高级需要是——诸如:
统治地位、交往、成功、熟悉、美感等需要的函数,因此,人类需求的层次并不严格遵循某一需求理论的假设,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需求过程。
显然,该理论完整而正确地把握了人类需求的分析,是我们在激励机制设计中应该严格遵循的。也正由于人类需求的多样性、系统性、动态性,决定了激励机制主要内容的薪酬内涵的多样性。
2.薪酬内涵的多样性
在提供人力资源时,除获得经济上的报酬外,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组织目标一致性而随组织同时成长的成就感,也是工作的重要动因。因此,薪酬的内涵是广泛的。一般说来,广义薪酬应包括与人力资源消耗有关的外在薪酬、与人力资源消费有关的内在薪酬。为了进步企业的生产率,进步组织的竞争上风,员工薪酬治理越来越夸大激励效果。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同一
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不同,决定了其所在工作环境的差别,同时也就形成了个体需求的特殊性。一般说来,个体需求呈现以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