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所体现出的美学意义文
2013-05-25 01:13
导读:古代文学论文毕业论文,《马说》所体现出的美学意义文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在闲暇之时我常翻阅韩愈的诸多散文,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他那篇
在闲暇之时我常翻阅韩愈的诸多散文,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他那篇雅俗共赏。有口皆碑的小品文《马说》。不管在少年时代初读还是在后来教学生读,总叫人百读不厌。这篇文章之所以赢得这么多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一是文字表达上的通达精练。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传;二是思想内容上的典型、深刻、一针见血,所以历来要引起大批怀才不遇而又自强不息与掌权握印者们的强烈共鸣。
而有关这篇文章写作年代及背景,各家均未注明,但从作者一生的经历看,应该是在他应试求官的阶段中较为合适。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所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这是因为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尽管科举制度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参政的道路,但即使考上也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这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是带有必然性的。
后人对韩愈的散文,其中褒贬不一。但是对于这篇《马说》却是一致推崇。首先。这是一篇一气呵成的托物言志的文章。全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巧比善喻。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发白内心深处的浩然正气,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该文通篇以马喻人,然而由于引得得体,用得贴切,使读者从中觉不出一点离皮离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种人马合一,身临其境的共鸣感。尤其使那些深有感触的读者们不由联想到自己“祗辱与奴隶人之手”时的种种不幸,产生出与作者之间心灵上的迅速沟通,有同命相怜之感。而顺势读将下去,更觉得心舒气顺,意气昂扬,将往日积愤为之一吐,阵阵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飞跃,万里急驰之心,真是何乐而不为呀!一篇小品文能够取得如此强烈的阅读感受,韩愈不愧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手笔。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其次,本文精巧的结构设计。本文很短,但作者利用三个段简单明白地表明了三层意思:一是慨叹伯乐的罕有;二是描述了未以千里称的骏马的悲惨境地;三是对于那些阻塞贤路的昏庸之辈表示极大的义愤。开篇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以其内在的深刻逻辑性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扉。这不仅是出语不凡,而是一篇议提纲挈领之言。文章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显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纳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行文中有慨叹,有讽刺,有设问,有怒斥,具有七开八合之变与百转千流之态。让读者读罢豁然开朗,原来作者在阐明一个道理:即必须先有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人,然后才能在万千的马匹中鉴别出日行千里的良驹,否则,即便有了这种好马,还不是等于无马吗?
再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手法的运用。文人自屈原起便经常使用引物取比的文学方式来取得一定的表达效果。其中达到“切至”的程度的名篇佳作可谓多矣。但是通篇只围绕喻体进行的描述阐发而一字不涉及本体的却在少数,尤其像韩愈的《马说》更是不多。以千里马比在野的智士仁人,以伯乐比当权的达官显贵,用千里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