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韵·架·科文(2)
2013-06-22 01:01
导读:三、架。架,指构架,这里主要是指情节的补充与过度。“梦意象在中国古典中是用来揭示人内心世界,浓缩外界信息的独到手段”梦境的出现在中国古代
三、架。架,指构架,这里主要是指情节的补充与过度。“梦意象在中国古典中是用来揭示人内心世界,浓缩外界信息的独到手段”梦境的出现在中国古代作品中已经是屡见不鲜了。诗词中大都是为了更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比如杜甫的《梦李白二首》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等,或写友谊,或写哀思,或写爱国,大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一种途径,是一种心境的抒发,意识的表达。通过梦境可以构造出情感的高潮,从而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而梦境在小说
戏曲中出现更是普遍,大家比较熟悉的如“临川四梦”、《西厢记》、《红楼梦》等,都有经典的梦境描写。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品多是借助梦境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来展示人物的本真心态。《雨梦》中的梦境描写一方面具有以上所提及的借梦抒情。深入,细腻刻画人物的作用,同时具有了构建情节的作用。
《雨梦》的情节性,一方面表现在补写了前文改葬后唐明皇的心思。“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作品中在《雨梦》之前极力表现唐明皇对欲梦无梦的慨叹,使得这一出戏更倾向于邀请和祈求之梦,希望梦中得见贵妃。入睡之前唐明皇“挑尽灯花眠不得”,“每日只是思想妃子”。
还有[小桃红]数曲,皆悲凉之音,叹息往事。亦属明皇的自悔。充分地抒写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与思念,表现出爱情本色。只有经历生离死别的爱人才能体会这种失落和永恒的遗憾。这是对剧作前面情节的呼应: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正是因为有了雨夜之梦的提示,才使得唐明皇决心让高力士传旨下去,“遍觅方士来与杨娘娘召魂”,从而才有了以后情节中临邛道士杨通幽奉旨作法,找到杨玉环幽魂。八月十五夜,杨通幽引太上皇魂魄来到月宫与杨玉环相会。玉帝传旨。让二人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的情节发展。如果没有此出《雨梦》,那么,之后的情节就会变得突兀而不合情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雨梦》一出,作者借助梦境,不仅更加真实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宏观上在情节的前后承接与过渡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科。科在戏剧中指动作,在这里也包括各种舞台提示。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有一定的舞台表演的提示,称科或介。《雨梦》一出由唐明皇一人主唱,有着丰富的舞台提示,而这些舞台提示的存在对于刻画表现人物的个性与心重要的作用。舞台提示就是无声的。配合演员的有声语言,使得舞台形象行神兼备。为了更方便分析,我们暂且把这些舞台提示分为两大部分——梦前部分与梦中部分。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舞台提示的存在对于表现人物有哪些好处。
做梦前作品描写唐明皇在冷风掠雨的长宵,猛想起旧欢娱,作泪介,表现了角色的孤苦。接着是无意中作听介,听到了凄凄入耳的歌声。因歌调似曾相识,于是作起立凭阑介。此时的主人公是十分念旧的,当他确认是张野狐之声时,感慨万千,作一面听、一面欷歔掩泪介。他细听来,确认所听之曲是他昔日采铃声所制用来痛念妃子的“雨淋铃”之曲时,不由作悲介。由此他又想起蜀道悲凄,愈加肠断。在这凄凉万种新旧绕的雨夜里,秋草荒芜,梧桐叶落,唐明皇再也无法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作仰哭介,凄凉、忧伤、痛苦、落寞的氛围弥漫开来,使的受众与剧作中的角色一起悲伤,一起哭泣。
梦中部分出现了三个场景。其一:睡梦中朦胧得知杨玉环并没有死,唐明皇作惊喜介,这一动作外化了人物内心的意外之感,喜悦之情。接着舞台提示生泪介,这是高兴的眼泪,是喜极而泣。在睡梦中他亲自前往,连夜迎回杨玉环。“顾不得夜深人静,露凉风冷,月黑途遥”,那种高兴意外之情溢于言表。被明明白白地呈现在了舞台上。从而完成了角色内心情感的外化:其二:正当唐明皇喜出望外意欲迎接娘娘之时,可谓平地起波澜,他遇到了陈元礼的阻拦,他先是一惊。紧接着转惊为怒,大声呵斥陈元礼:“你当日在马嵬驿中,暗激军士逼死贵妃,罪不容诛。今日又待来犯驾么?君臣全不顾,辄敢肆狂骁。”“叫内侍,快把这乱臣贼子首级悬枭。”梦中的唐明皇,一改现实中马嵬兵变时的无奈与延宕,表现出了无比的霸气与果断,盛怒之下斩杀了陈元礼,消除了他营救杨娘娘过程中的障碍:其三:突然间他只听到飒剌剌的风响,啾唧唧的虫叫,满眼的愁苗、怨苗,却不见了娘娘的身影,唐明皇由喜而悲,作哭介,接着的景象让他作惊介,他看到了“好一片大水也。不堤防断砌、颓垣,翻做了惊涛、沸涛”。大水中间一猪首龙身的怪物奔突而来。他惊叫而醒,作呆坐、定神介。
大学排名 剧本科介动作的丰富性从以上情况我们清晰可见。角色由惊喜,到喜极而泣,到受阻后的大怒。再到娘娘消失后的痛哭,奇异现象出现后的大惊,最后到惊叫而醒。伴随曲折又紧张的思想情感,角色的舞台动作如此连贯一体,起承转合间可谓神完气足,酣畅淋漓。在这一系列的舞台表演动作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剧本与读者,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从而完成了作品的二度创作的过程。
理都有着极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