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川善书的传播文(4)
2013-06-28 01:04
导读:而且必须连续三年,每年举办一台,方能祛灾纳福。有学者说,“只有观念改变了,具象反映观念的事物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10](P29)。巫术思想是汉川善
而且必须连续三年,每年举办一台,方能祛灾纳福。有学者说,“只有观念改变了,具象反映观念的事物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10](P29)。巫术思想是汉川善书得以延续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三)农商结合的生活格局。汉川善书讲唱最盛的马口镇即为典型代表。该镇悠久,积淀较深,中国,包括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在此都很有根基。马口镇繁荣,地处汉江边,与汉口仅相距45公里,在抗战时期就有“小汉口”之称。新中国成立前,手如纺织、陶器、榨油等都很兴盛,当前又被湖北省评为“湖北纺织第一镇”、“中国制线名镇”。马口纺织厂近200家,其他行业的企业也有数家,是一个工业大镇。马口镇8万多,既有农民,又有工人,民众既有农耕文化的品位,又有工人阶级的休闲需要,这种农商结合的生活格局特别适合汉川善书的活态成长。相对来说,大城市和小乡村的空间范围、生活结构就不大适合汉川善书的较大发展。大城市的广场文化日益大众化,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迅速成为“孤独的大众”④,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较难围绕善书这种单调的传统形式形成固定的休闲场所和观众群体;小乡村人少地多,人群聚集场合较少,也不易形成固定的善书场子,靠民俗节日和民俗活动才能临时组织起来。马口镇人口众多,商业繁荣,而又保存着特色,汉川善书平日在马口镇上的茶馆表演,定期也被请到附近工厂去表演,逢传统节日或被户主邀请时就到村里乡间去表演,土壤可以说是肥沃的,由此形成较固定的有特色的传播圈:即以小城镇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形式。
综上所述,汉川善书仍在民间传播,与其自身的传播内容、传播者和受传者、传播模式、传播等是有密切关系的。上述原因目前都有其合理性和顺应时代性。然而,传播的大环境——时代和社会在急剧变化,汉川善书是否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继续良好发展,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汉川善书的群体传播模式与大众传播的博弈,汉川善书的教化功能与当代娱乐风气炽盛的博弈,汉川善书的艺术表演形式如何进行改革,以赢得更多非老年层次的观众,以及善书艺人本身的传承与提高等问题,都亟待思考和解决。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注释:
①在专门供善书艺人讲唱的善堂里讲,讲唱班子相对固定,叫“场书”。被人请去临时搭台讲的善书,叫“台书”。②一家人中,有时年轻人或小孩把持了频道,老年人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目的余地,一般是在他们不看的时候自己一个人看。③“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一个分界点。由于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的发展,过去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彼此既隔膜又孤独。参阅(美)大卫·里斯曼等著《孤独的人群》,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汉川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汉川善书[G].内部资料,2005.[2]朱光潜.悲剧学(第2版)[M].合肥:安徽出版社,1996.[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游子安.从宣讲圣谕到说善书——近代劝善方式之传承[Z].“汉川善书2006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6.[5]袁啸波.民间劝善书[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林宇萍.研究汉川善书的特征——教训性和娱乐性[Z].“汉川善书2006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6.[7]周晓虹.现代社会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8]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衣俊卿.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刘魁立.民俗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