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赋体文学创作手法对元嘉诗歌创作的影响(2)

2013-08-06 01:15
导读:后说时景代谢,也铺陈四句,正是为达士当及时行乐的主题服务的,可见其目的首先并不在于诗歌形式整饬上的需要。 即便是在赠别诗中,也不例外。如
后说时景代谢,也铺陈四句,正是为达士当及时行乐的主题服务的,可见其目的首先并不在于诗歌形式整饬上的需要。 
  即便是在赠别诗中,也不例外。如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西川”、“东山”二句,正是为“别时”、“别后”二句铺底张本,为的是展示全时空的“悲”与“情”。鲍照《赠故人马子乔》六首其四云:“种橘南池上,种杏北池中,池北既少露,池南又多风。”即使在比兴之中亦作南北铺陈,正是出于务求尽到的意图。至于《拟行路难》其一“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云云,更是典型的赋体手笔。而第三首则又可作赋松诗读,“东南望河尾,西北隐昆崖”既写尽松树“百尺下无枝”的高盛气势,又为“悲凉贯年节”而“葱翠恒若斯”垫笔,这与“野风振山籁,鹏鸟相惊离”二句,正是分别从远眺与近观两面铺写。 
  又其《玩月城西门廨中》写月云:“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三五小时,千里与君同。”以方位词点明不同的视点,从而描述月亮“始”“末”全景致,而月亮的空间挪移过程,也正是作者观察与感受的全过程。对于读者而言,这同样也是“月亮走我也走”的观赏与感受过程。 
  (二)景致对句 
  所谓“景致对句”,是指将所欲描述的景致对象径直列于句首而逐一地对陈铺叙,这在元嘉诗歌中更是多见。如颜延之《从军行》写边塞景事云:地广旁无界,岩阿上亏天。峤雾下高鸟,冰沙固流川。秋飚冬未至,春液夏不涓。闽峰指荆吴,胡埃属幽燕。横海咸飞骊,绝漠皆控弦。驰檄发章表,军书交边塞。接镝赴阵首,卷甲起行前,羽驿驰无绝,旌旗昼夜悬。卧伺金柝响,起候亭燧燃。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全诗一气铺排而下,句式齐整,而且语法结构基本一致,为主谓(时以复合形式,如“横海”、“绝漠”、“接镝”、“卷甲”等)陈述式。这自然让人联想起汉代的“苑猎”大赋。又鲍照《登庐山》诗以“千岩”对“万壑”,“瘫蓰”对“纷乱”,“洞涧”对“耸树”,“阴冰”对“炎树”,“晨鹃”对“夜猿”,“深崖”对“穷岫”,用的几乎是同一句法,而庐山风景也全由这一系列的铺排句子表现竞尽。在谢灵运诗里,“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之类的格局,也是屡见不鲜。采用这种以铺排的景致对句状写山水景物的表现手法,正是为了能够穷形尽相地描绘出“千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游岭门山》)的自然山水与风云多变的地域景观,于是在形式上也就相应地呈现出工整厚重乃至富艳的特点。 
  三、从想象静观到移步换景 
  赋体文学“前后左右广言之”的铺陈手法,施之于诗歌创作领域,自当有所转化。元嘉诗人匠心独运,写作时便是将想象式的静观(汉大赋多夸张想象之辞)转换为实地考察式的移步换景。 
  谢灵运的《山居赋》就是一篇如实铺陈的文字,它有明显不同于汉代赋家创作的地方,而受左思《三都赋》影响较大。左思作《三都赋》,是赋史上的一大变革。他在《三都赋序》中指出:司马相如、班固等汉代赋家,极宏侈之词,“假称珍怪,以为润色”,但“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则出非其所。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且夫玉卮无当,虽空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j。因此他“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梧长者,莫非其旧”。这就将大赋创作由夸饰虚构严格转入到求真求实的道路上去了。谢灵运的《山居赋》创作,就是从这条路子上发展而来。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但两者仍有质的不同,即左思的求真求实,仍是从“地图”、“方志”上来,而谢灵运所赋,则是自家园居,亲历其问,远则可见可闻,近则可触可摸,这就又进一步从“地图”、“方志”中走出来,迈向真实。这较之左思,便又是质的突破。 
  谢灵运写作山水诗时,同样秉持这种精神。所赋山水,必亲历其问,而他实地登游的过程,有时甚至像作探险式的考察活动:“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履[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瑗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王钟陵先生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换个准确的名称,应该叫‘登游诗”’,因为谢灵运的山水诗,“有时是在来去途中所见,更多的则是有意探寻所至”,而“诗题中常有‘登’、‘游’、‘过’、‘从’等字样,且诗中多有登游过程”。的确,如周亮工所说,“谢灵运诗只一机轴……其游名山志所记行胜,具见于诗,诗之措辞命意,则尽于《山居》一赋。所谓‘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即赋中‘入涧水涉,登岭山行’之句。此类甚多”。谢诗中多“裹粮”、“杖策”,“山行”、“水涉”,“策马”、“鲽控”,“过涧”、“登栈”,“企石”、“攀林”之类的游踪自道,不仅信实地记录了登游的过程,而且正符合用移步换景手法赋尽山水的需要。其《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云:“逶迤傍隈陕,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JlI渚屡迳复,乘流玩回转。蒴薪泛沈深,菰蒲冒清浅。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正是一路行去,一路看去,景随步转,见山写山,见水写水,堪称是一步山水一步诗。

  鲍照山水诗亦多类此。如《登黄鹤矶》:“临流断商弦,悲棹讴。”《登翻车岘》:“升岑望原陆,四眺极梁。”《登庐山望石门》:“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从拜陵登京岘》:“晨登岘山首,霜雪凝未通。息鞍循陇上,支剑望云峰。表里观地险,升降究无容。”再如《从庾中郎游园山石室》诗:荒途趋山楹,云崖隐灵室。岗涧纷萦抱,林障沓重密。昏昏蹬路深,活活梁水疾。幽隅秉昼烛,地牖窥朝日。怪石似龙章,瑕壁丽锦质。洞庭安可穷,漏井终不溢。沈空绝景声,崩危坐惊悚。神化岂有方,妙象竞无述。至哉炼玉人,处此长自毕诗人一路随荒途、山楹、云崖、石室、岗涧、林障、蹬路、梁水之行程变换写去,移步换景,寓目辄书,有幽隅、地牖、怪石、崖壁则就实铺陈,正与谢诗同一风尚,故而王闾运谓其“刻意学康乐”。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颜延之的诗也不例外。如《拜陵庙作》:“夙御严清制,朝驾守禁城。束绅入西寝,伏轼出东垌。衣冠终冥漠,陵邑转葱青。松风遵路急,山烟冒垅生。”也正是一路随兴所至,踩点观景。又其《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叙游踪时日:“宅道炳星纬,诞曜应辰明。睿思缠故里,巡驾匝旧垌。陟峰腾辇路,寻云抗瑶甍。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英。”既交待“宅道”、“巡驾”的出游方式,又点明“陟峰”、“寻云”等观览过程,出游、观览,两皆铺陈。再如为时人所称赏的《北使洛》:“改服饬徒旅,首路局险艰。振楫发吴洲,秣马陵楚山。途出梁宋郊,道由周郑问。前登阳城路,日夕望三’,仿佛一笔旅途流水账:先整饬行装,而初程即已险艰,继由吴洲过水路,转乘驷马越楚山,后经古梁宋周郑问道,乃至阳城路。其后铺陈“望”时所见,“伊淑绝津梁,台馆无尺椽。宫陛多巢穴,城阙生云烟。……阴风振凉野,飞云瞀穷天”云云,又与鲍照《芜城赋》“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气氛相仿佛。 
  四、时间对句:在时间中展开对空间的追寻 

上一篇:试析汉族文人对纳兰性德文学创作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