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平显有子平宣。《松雨轩集》附录:“案《成化杭州府志》:‘宣,显子,亦工诗。仕至蒙化府通判。致仕归。’”并录其诗《北高峰次韵》一首。《静志居诗话》云:“偶阅柯暹《东岗集》附录《滇南别意诗》,则平、居、陈、郭四人之作,皆存焉。平名宣,武林人;居名广,海昌人;陈名谦。吴人。东岗跋云:郭、居皆武士中贤者,郭善诗文,征南将军都督沐继轩璘师之。居精吏事,总府辟掌簿书数十年。得官。陈官镇抚,有诗名。宜则松雨先生子也,黔府西塾。荐升广南府通判。所云松雨先生者,知藤县事显,字仲微。”,则知平宣亦继任平显黔府西宾之职,然所云平、居、陈、郭之平,此处指平宣,而他书则指平显,如《明史》:“仲微名显,钱塘人,尝知滕县事,谪戍云南。其为诗颇豪放自喜。云南诗人称平、居、陈、郭,显其一也。”朱彝尊《曝书亭集》亦袭《明史》之说:“其诗颇豪放自喜。云南诗人称平、居、陈、郭,显其一也。”皆认为四诗人之一为平显。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曝书亭集》二书所言不一、自相矛盾,殊为怪异。杨慎《升庵集》论及滇中诗人曰:“永乐间称平、居、陈、郭,郭名文,号舟屋,其诗有唐风,三子远不及也。”郭文而外,未及其它三人名氏。从时间上看,既云“永乐间”,则似指平宜,因平显永乐四年即归故乡钱塘,平宣则仍于黔宁王府任职,从诗文成就来看,则似指乎显,因平显名气更大、交游更广、存诗更多。所以平、居、陈、郭之平,是父显是子宣?未易定论。然平氏作诗,为明初云南诗人之冠冕,则可从此“平、居、陈、郭”称谓见出。乎宣字叔蕃,亦擅诗。后为“景泰十才子”之一的苏平为其友,为作《竹坡书舍赋》,序曰:“钱唐平君叔蕃,松雨先生之嗣也。尝授经于硕儒张内翰,为今太傅默(黔)国公塾宾。筑室景阳池左,植竹数百本,扁曰‘竹坡书舍’,读书其中,以道自乐,不荣利是慕,意豁如也。”是乎宣性情之写照。另柯暹任云南按察使期间。亦与平宣为诗友。《静志居诗话》引柯暹《东冈集》附录《滇南别意诗》曰平、居、陈、郭四人诗存焉,则平、柯二人互为诗友。此前,平宣曾请柯暹为其父子显《松雨轩集》作序,柯序云:“(显)子叔蕃复登黔国西席。婿子澄姜宪副为余同寅,偕来请序其集,辞不获,乃扩宗海之所许而为之序云。景泰元年六月既望云南按察司按察使池阳柯暹撰。”景泰二年七月,柯暹引疾去滇,则景泰元年仍在云南任上。平宜既造访,则知景泰年间其仍居云南任黔府西席。由此可以计算出平氏父子二人充任黔宁王府西宾前后长达60年左右。
平显一生交游之友,多为谪滇时患难之交。最契者为昆山史谨,史谨少从倪瓒、高启游,博学好古,工诗善画。平显与史谨皆早年谪滇。晚居南京,志同道合、兴趣相投,常诗文往来。平显《松雨轩集》与史谨《独醉亭集》中有多首同题吟咏及唱和之作。史谨曾言:“橘柚山林秋色老,江湖耆旧晓星稀。此时最忆平松雨,何处长吟送夕晖。”动情之句。为其集中怀人诗之所少见。另《寄题平仲微松雨轩》一诗写与平显交游,情深意长,堪称佳作。在《独醉亭》一诗中,平显对于挚友史谨之号“独醉”解为“以醉名亭非湎淫,招邀风月伴孤斟”,对其孤洁高节予以同情与理解。东归之后,同居南京的两位老友。亦在晚年“药阑照眼春姿媚,蔗境同心老话甜”的相互安慰、你来我往的诗文赠答中得到许多温暖。
江浙文士谪滇而与平显交好者,尚有常熟张洪,张洪洪武中以事谪戍云南,永乐初为行人,出使日本,再使吐蕃,后以修撰致仕,杜门著书者数年乃卒。明初文人中,张洪颇有声名。平显有诗《送张司副宗海》称颂其文章功业,张洪亦为《松雨轩集》作序;云间吴庸斋,乎显有诗《吴庸斋》,写二人纵酒酣歌往事;鄞县陈孟颐,善书法,明初文渊阁待诏陈远之子,陈遇之侄,平显曾赋诗《赠陈先生孟颐归鄞》、《送陈孟颐先生归鄞》、《寄陈孟颐先生》、《送陈先生》、《题陈中孚画马》诸诗;杭州夏仲儒,诗画兼擅。平显有诗《寄夏仲儒》;松江袁宗,嗜好诗文。性情高洁;宜兴张以道,平显有诗《次韵答张以道铁萧》、《送张铁萧归云间》诗;吴中朱寅仲,精于绘事,与明初谪滇众人交好,平显有《题朱寅仲画呈谢国公大人》、《为纪侯题朱寅仲溪山小景》、《寄朱寅仲》、《题朱寅仲画》诸诗;景文伟。医士,能诗善画,平显有诗《题画二绝为景文伟》。
江南词客之外,平显在滇交好者还有一些云南当地人,如居广,居广为明初云南四大诗人之一,很受沐氏兄弟器重。平显在其过世十余年后仍念念不忘,写有《寄居志弘》一诗。在云南的生活经历成为诗人不可磨灭的记忆,而在云南时的朋友给予了诗人一生中最珍贵的友情。即使在东归之后,平显也不断地与滇中友人书信赠答,如《答高于厚》、《长至日答许廷仪》、《谢安信臣惠降香》、《赠别朱友敬》等。这种赠答之词既多且真,带着离别所特有的伤感,成为晚年平显诗歌的一种主要旋律。加之岁月流逝。人渐老去,故友凋零,知音难觅,诗人字里行间全是深深的忧伤。他吟咏道:“滇海诗朋仅乘三,菊庄玩易与矇庵。眸凝一望岂虚语,肠断九回惟梦谈”;“滇南故旧多沦落,纵得生还若晓星。白发频思岁寒友,黄花长醉晚香亭”,友情并未被岁月风吹雨打去,而友人却在时光之流中渐行渐远、愈行愈少,此恨无计可消,唯有在诗歌中,诗人保留着对他们的记忆与情感,并通过笔墨的力量传之久远。
二
平显于明初谪滇诗人中,存诗较多。《松雨轩集》原名《松雨轩诗集》,初刻于滇南。后因“世远地阻,传者益寡,裔孙本楷朴惧遂湮泯,谋重刻以传”,于嘉靖十九年重刻。《丛书集成续编》据嘉靖本影印。现存刊本有明嘉靖十九年钱塘钱氏重刻本。清嘉庆间阮元进呈影钞明刻本,清钞本,清咸丰七年仁和劳权钞本,宛委别藏(影印)本,武林往哲遗著本。诸本或作八卷,或作八卷补遗一卷。
从题材上讲,平显集中题画诗、赠答诗较多。《松雨轩集》中有100多首题画诗, 占全部诗作近四分之一。且题画诗主要集中出现于七古、七绝体裁中,如平显七古共64首,其中题画之作有31首:七绝共96首,其中题画之作有45首。平显挚友中朱寅仲、史谨皆为善绘事者。平显《题史公敏先生惠雪景图》即为题史谨画之作,一画一诗,相得益彰,诗之不挹尘埃,冰清玉洁,读来冰凉沁脾、尘念顿消。银装素裹、不染尘埃、晶莹剔透的雪白世界,正是二人纯洁友情之写照,惜画不传,唯存诗作令人意想不已。平显对于题画诗题材的青睐,应受时代风气影响。此种风气实是承元末而来。元代诗坛以元末为高峰,而江南文士风气,倡和结社之外,诗、画兼擅应是最显著的一个特色。承元末遗风、受时代薰染,以及借画怡情、远离尘世纷扰之深层心理背景,共同造就了平显题画诗作的繁盛。
浅析明初谪滇诗人平显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