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从历史2到历史3的过程中,即根据史书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对于史书的记载,不能不信,又不能全信。如我在前面已经反复说过,史书不完全是客观的,里面夹带了主观成分。因此历史小说家和历史剧作家面对史书必须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辨析的工作。就历史的框架和时间断限来说,可能史书是很有用的,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观点,就有可能存在许多历史局限。中国古代的历史典籍,总是歌颂帝王将相,而批判农民起义及其英雄,把农民起义称为“造反”,把农民起义的代表人物称为“贼”,这完全是历史的颠倒,应该颠倒过来。历史典籍无疑都是历史小说家、历史剧作家十分重视的,但的确存在一个如何阅读的问题,用什么观点去阅读的问题。
另外既然历史3是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它属于文学范畴,那么如何超越历史典籍,让所描写的内容具有想象性、诗意性,就是很自然的。他们无疑要重视历史典籍,但又不能照搬历史典籍。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是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历史典籍是干枯的记载的话,那么文学家笔下的历史就必须赋予这干枯的记载以鲜活的血和肉,赋予以深邃的灵魂,把某种意义上的死文字变成正在演变着的活的故事。从历史2到历史3的想象就就成为真正的考验。以《三国演义》为例,其中的诸葛亮设计的“空城计”,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但这情节完全是“想象”、“虚构”。《三国演义》长篇小说,以及后来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就不是完全照搬历史,如果照搬历史事实,创作就不会成功,《三国演义》(包括小说和电视连续剧)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就在于它有很充分的想象。在这里,小说家和编导何等生动地写出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沉着、勇气和才能,作者简直对他倾注了无限的赞美之情,但历史的事实如何呢?你查一下《三国志》那个历史书就知道,历史上一些没有的事情,被说得真实可信,甚至绘声绘色。譬如,诸葛亮一生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在渭水对峙。诸葛屯兵陕西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湖北担任荆州都督,根本没有机会与诸葛亮对阵。“空城计”情节完全是作家想象的产物。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历史1作为历史的原貌是历史题材创作的源泉,虽然它往往不可寻觅,但历史小说家和历史剧作家还是要尽力去寻觅,即或只能获得一些碎片,也是有意义的。历史典籍作为历史2是创作的基本资料,当然是重要的,需要十分熟悉,也需要加以辨析,但不能原样照搬。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必须有辽阔的诗意想象空间。只有在深度的艺术加工的过程后,我们才会获得作为历史3的历史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