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这里,论者的态度是相当清楚的,即借用后现代的解构性,对中国新儒家哲学的框架加以解构,消解人的中心观念,抛弃道德形而上学的价值关怀,是新儒家进入后现代形态--"后新儒学"。
然而问题似乎没有这样简单,"后新儒学"究竟怎样在中国创设自己的价值关怀,怎样具有自己的思想的独特性,怎样或有什么值得规定性能说明自己还是一种"后""儒学"?这些问题,要回答起来并非易事。然而,论者给出的策略是:"面对福柯、狄理达和李奥泰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后儒学必先摆脱启蒙时代人文主义和主体哲学的框框,这须经过一全盘自省和"解构"的过程,从起点上摧毁主客体分离对峙的假设,不是只由终点上讲智的直觉和超越主客的境界,转而由宇宙或天道的全体角度讲人的定位,不再落入人为中心的唯心论困局。" 这里,论者为"后儒学"开出的蓝图并不太美妙,因为,在我看来,后现代在思维论上可以拓展我们的理论方法论,但在价值论上却不可抱持太高的奢望,至于讲"由宇宙或天道的全体角度讲人的定位",恐怕与后现代关系不大,倒是不可能在"道"与"人"的缺席中谈论解构后的平面问题。
论者对解构以后的中国儒家哲学,抱持一种相当乐观的态度,"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当代新儒家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体、圆教系统及道德形而上学,都免不了被"解构",而至全盘瓦解的命运。那么中国的精神文化还有什么出路呢?从现代化转向后现代的过程中,中国当代千辛万苦建立的新儒学,始终逃不了再被摧毁的前景,更可怕的是中国文化遗留下来者,并不是伟大的精神文化或人生智慧,却是那家长统治的意识形态,轻薄谩骂的猥琐文风和狂妄自欺的文化自大狂。那么中国人在未来世界还有什么剩下来的价值,可以堂堂正正地站在人类历史中呢?……我近期反省人类文明转向后现代的发展,及后现代主义带来的重重挑战,已可预见道德形而上学的命运,在社会转型及文化核心价值改变的日子,一定会失去根基而崩解,文化和哲学必须适切回应时代的发展,否则维系不了多久,最多只能留在学院中被研究。在这种发展和转化的形势下,我忽然发觉那久被搁置的唐君毅哲学,正可回应后现代的文化挑战,主要原因在唐先生提出了一个多元感通的本体论,而建立了一个感通的宇宙,这在唐先生则称为"性情的形而上学"。" 这里,可以看到,论者的观点不是要彻底反新儒学,而使用唐君毅"多元通感的本体论"的儒学观念取代牟宗三"道德形而上学"的新儒家观念。这种转换的内在理路尚有待清理,而且,是否用"性情的形而上学" 可以融入后现代思潮,并取代"道德理想本体论", 尚有待时间的检验。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实,梁燕城在做出上述价值判断以后,感到在方法论上还有待论证,因而补充说明,"西方哲学有一支重要支流,避过了这解构之锋,即是"哲学诠释学"(Philosophical Hermemeutic)的路向。在这背景下,从海德格到伽德默的思想就避过了对知识论解构之锋芒。"这个看法,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从海德格尔到伽德默的思想并没有避过对知识论的解构锋芒,相反,德里达与加达默曾有过一次极为严重的学术论争,双方并没有达成共识。 贸然说哲学解释学避过了解构的锋芒,并成为自己的开除新儒家的出路的,恐怕事与愿违。
不难看到,梁燕城看到了后现代的积极意义,并努力利用其思维方式的新颖之处来更新中国当代新儒学,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梁燕城没有意识到这种前提的缺陷会对自己的理论造成的危害,没有注意西方后现代的语境和中国新儒家的价值趋向的异同,加之在方法论上,未能弄清解释学与解构学的内在裂缝和话语分歧,所以将开出的新出路建立在解释学的基点上,这当然有不少思维和价值误区,并留下值得我们再思考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