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2014-08-03 01:28
导读:物理论文毕业论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1. 的提出 随着素质的实施,培养全面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中
1. 的提出
随着素质的实施,培养全面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因此,要求掌握中学阶段的显得极为重要。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不能回避的升学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在高中数学中,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然而,因材施教一直是一个喊得很时髦的口号,鉴于各种主观及客观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对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2. 分层教学的实施
根据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笔者近年来在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改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对进行分层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
2.1对进行分组
要对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的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我在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便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进行测验,然后按照的测验成绩将各班的按照成绩分为A、B、C三个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为保护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我在分组时便是这样对讲的,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我还用了另一种说法,就是A组为铜牌组,B组为银牌组,C组为金牌组。这样即使分在了A组也不会有什么自卑感。同时我对说,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中途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
2.2分层备课
对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3分层授课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点象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在不同的课室上课,因此,课堂教学时如何进行便是一个问题。以高二代数《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为例,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给全班复习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之后,我便给讲解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题策略,便是将不等式进行转化,然后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这时,我对不同小组的同学提出了如下不同的要求。
我对全班同学说,在今天的例子中,例1和例2是教材中的例题,对A组的同学必须作出要求,用另外的话说,也就是A组的同学对例1和例2必须切实掌握:
例1 解不等式 (见数学教材P23例3)。
例2 解不等式 (见教材P23例4)。
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我给A组的指出,对于指数不等式,我们首先要看能否将它们化为底数相同的不等式,然后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出指数间的关系。对于对数不等式,特别地给强调,对数的真数为正数这一条件,然后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将其转化。
对于B组的同学,我除要求它们掌握A组的例题外,还要求它们掌握例3这种较为复杂一点的指数不等式问题。
例3 解不等式 。
我首先引导B组的同学例3中数字间的关系,9=32,4=22,6=2×3,这有利于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在讲例3的过程中,引导先将其变形为 ,然后可以假定A= 用换元法将 解出,最后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出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对C组的同学我除了要求他们掌握B组的问题外,对C组的综合能力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我讲了例4,要求C组的同学切实掌握例4的解题思路及能力要求。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例4 解不等式 。
在解这个不等式的过程中,用到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还用到了数学中的换元法,更为重要的是,例4中含有参数a,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例4是培养优秀综合能力的一个好例题。
由于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对各组同学的具体要求,因此在的过程中便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的内容,便不会出现因听不懂例题的内容而在课课上睡觉现象。
2.4分层作业
为了使学有所获,我在对实施分层上课后对作业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还是以《解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为例,我是这样对布置作业的:
A组作业:解下列不等式:
(1)
(2) .
(3)
(4) .
B组作业:
1.解下列不等式:
(1)
(2) .
(3) .
(4)
2.求不等式 在(0,1)上的解集.
3.求函数 的定义域.
C组作业:
1. 同B组1(1);
2. 同B组2题;
3. 同B组3题;
4. 解不等式
5. 解不等式
2.5分层辅导
在教学中对的辅导是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我对实行分层授课后,在课外的辅导方面我采用了让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进行辅导,即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辅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的办法是,我课外直接对C组的同学进行辅导,B组的同学由C组的同学进行辅导,A组的同学由B组的同学进行辅导,这样,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我对说,自己会做题还不表示你真正弄懂了一道题,只有你能讲解后别人能听懂则说明你自己真正懂了。另外,我给说,你们都是老师的助手,你们之间的相互辅导实际上也是在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两个班有一百多名,全靠老师一是照顾不过来的,更何况我在学校行政事务方面的无很多。作为
办公室主任,我在学校还担任了学校行政办公室的全部,此外我还担任了学校的。事情之多是可想而知的,给讲明了这样道理,都极为配合我和支持我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6分层测验
为了检查的效果,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我自从采用分层教学后,对的测验采用A、B、C三套不同的试卷,以使不同的在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测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即A组的同学可以选择B组的试卷,同样,B组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组的试卷。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的降到下一个小组。
3.收获与体会
我们学校是一个有近1500名,100多名教师,31个教学班的大校,我是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担任学校办公室的全部,同时担任高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此外还担任学校的。之多可想而知,自从我采用分层教学之后,我教得极为轻松,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在全年级的六个教学班中名列前茅。我是在高一上学期中期后由于原数学教师的原因而接手的,我接手的是高一(3)、(4)班两个班的数学课。当时年级在学校中期考试中的情况如下表所示(考试由学校交叉命题,交叉阅卷,任课教师在分数出来前均不接触本级的试卷):
班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平均分 52.2 48.5 45.7 48.3 50.2 53.9
及格率 55% 50% 47% 49.5% 52% 58%
优秀率 19% 15% 10% 12% 17% 20%
综合名次 2 4 6 5 3 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我接手前的成绩分别为年级的第四名及第六名。
之后又通过半年多的教学,在高一学年结束时由市教委教研室统一命题,全市统一考试及阅卷,的考试成绩为:
班 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平均分 54.1 50.0 55.2 58.4 47.4 49.7
及格率 52% 48% 54% 60% 40% 42%
优秀率 30% 29% 33% 40% 20% 23%
综合名次 3 4 2 1 6 5
通过以上的统计不难看出,尽管我采用分层教学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但是的进步是显著的,此外,在全国希望杯数学邀请赛中,我所教班级有一个获全年级唯一一个全国三等奖。我在学校担任的相当于三的量(并没有多拿一分钱的工资和奖金),有老师和我开玩笑说我是能者多劳,其实真正使我受益的是我对采用了分层教学,并且很多都由帮我完成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分层教学中的一些得失,我有如下一些体会:
(1)因为对进行了分组,并对不同的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实教落到了实处。
(2)对不同的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低差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分组的过程中以A、B、C组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的自尊心。此外,在课堂上,某些A组的同学能听懂一些B组的,B组的一些同学能听懂一些C组的内容,这增强了的自信心。
(4)在辅导的过程中,让C组的同学辅导B组同学,B组同学辅导A组同学,既培养了的参与意识,提高了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责,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它教学方面的。
(5)使用分层教学,在测验时可以自主选择试卷,不会因为自己的测验成绩过低而抬不起头,不少同学都愿意选择上一个小组的试题以显示自己在上的进步,这增强了的主动性。
(6)由于分组的情况将随时因的成绩而改变,C组的同学不愿降到B、A组去,同时A、B组的同学又希望能升到C组来,这样便将竞争机制引入到了教学之中,的主动性增强,因而的提高也较快。
在实施应试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使全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当然,笔者对分层教学的有关及实践仍在探索之中,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加入到分层教学的实验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