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引导初中学生善于提出物理探究问题

2014-08-22 01:11
导读:物理论文毕业论文,引导初中学生善于提出物理探究问题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毕业 摘要: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
毕业

摘要: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1个人善于动脑,善于思考,就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今时代是1个需要创新型人才的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具备发现问题的才智和提出问题的胆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10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本文就引导初中学生善于提出物理探究问题的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题 生活 课题库 资料收集法 专家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广大物理老师越来越重视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但是学生探究的问题来源于何处?这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前必须弄清楚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所谓问题,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的反映。在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问题是联系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和纽带,只有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人们的认识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探究就是1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只有将学生置于这样的学习中,他们的认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1、物理探究问题的来源
最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怎样的问题容易为学生发现,怎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这些问题都是指导老师首先弄清楚的。事实上,物理问题的发现往往源于生活。不管是光的反射定律,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液体内部压强规律……都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当然,这里的生活是1种广义的概念,学习也包含于生活之中,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探究问题。还有教师要建立题库,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从学生的物理学习中提出问题
这是学生在学习与思考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并选择自己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问题,以进行深入探究过程。物理基础知识学习是学生最基本的工作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只掌握物理学科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基本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将物理学习与生活结合,或对某个疑点进行深入的探究,那么这样的学习将更有意义。因为这样的研究对培养与发展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都有许多帮助。在此教师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
1是营造1个“对话的课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这些问题是很幼稚或者是钻牛角尖的,我们也不能泼他们冷水,更不能讽刺、嘲笑学生。我们要放下架子,营造1种平等的气氛,这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新的问题。1次我和学生在探究“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吸引”这1规律时,1个学生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有1次把磁铁摔断了,想用胶水把它粘好,但怎样也不能按照原来的裂痕粘好它,这是为什么?”。我首先表扬了他,然后学生讨论。课后我让他跟我1起查找资料解决了这1问题。
2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要从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愉快地走向物理探索世界。如在讲授“电流热效应”时,教师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通电的电炉,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的问题。又如在探究“液化要放热”这1问题之前,先让学生到自家的越冬虾棚里去体现1下现象。学生提出“虾棚里的温度为什么会比外面高得多?”,、“虾棚里的薄膜上的倒汗是怎样来得?”的问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是深化物理学习,探究物理学习中的疑点。这就是师生共同对物理学中的某1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例如阿基米德说: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现有10N的水,能否让他产生20N的浮力呢?学生自然会想到:要想排开1定的液体,容器中应有更多的液体等待着要排。要想产生20N的浮力,就得排开20N的水,容器中的水应该大于20N。10N的水是不能产生20N的浮力的。实际是否这样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
找大小两支使试管,使大试管恰好能套小试管,在大试管中放入0.1N的水,在小试管中放入0.15N的水,小试管自身重为0.25N,与里面的水总重为0.40N,把小试管慢慢放入大试管中,可以看到,小试管沉到1定程度时,就悬在大试管中的某1位置,是大试管中0.1N的水把小试管及里面的水(0.40N)给托起来了。因此,对阿基米德原理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直观解释就是“物体在液体以下的部分”体积的大小。那么学生很可能会提出“用1牛的水能否浮起几10、几百、几千牛的物体?”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探究怎样才能达到这样效果。(如果把两个容器吻合程度很高,就可以产生更大的浮力)

[NextPage]

2.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问题
生活是知识之源、智慧之源。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来自生活。学生通过把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相结合,体味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世界的喜悦,从而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提出很多新的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信息,引导他们对所观察到的、了解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生活在学校环境中,对生活了解不多,教师有必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生活。 大学排名
例如为了使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1起,可以这样做:首先推进课室1辆自行车,介绍自行车是1种简单的、无污染的交通工具,看1看它的结构,想1想,使用过程中,提出1些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也许学生会提出:“自行车的轮胎上为什么有花纹?尾灯为什么看起来很亮?车铃为什么会发声?刹车时为什么要用力捏车闸?刹车时,刹前闸,还是刹后闸好?车座是面积大好,还是面积小好?……”等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3.从物理题库中选取探究问题
“课题库”顾名思义,就是由许多课题组成的集合体。物理课题库就是由许多物理问题组成的集合体。物理课题库中有许多物理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每1个问题都适合初中学生的探究。因此指导老师应该善于建立适合初中学生探究的物理课题库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1)资料收集法。即指导老师自己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了解到目前为止,与自己的课程相关的领域中,有哪些可研究的问题。它们可以是被以前的学生研究过,也可以是未曾研究的。被人研究过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他们也许会提出另1些不同的问题。而未曾研究过的问题,学生可以作些尝试。
(2)专家法。就是把相关的名教师集中起来,然后让他们短暂的时间内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我们可以集中有关的物理老师,让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然后分类进行汇总,形成题库。或集中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进行选择。
2、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中需注意的问题
1.正确把握探究型课程的教学目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探究是学习的性质,问题是载体,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周围事物、观察生活的能力,学会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倒是其次的。如“光对我们身体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不同的灯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等这些问题早已解决。但这些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需要体验收集资料、需要体验调查访问、需要体验深于教材的学习。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尊重学生
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进1步的发展。思想的火花往往在开放的环境中产生。学生才可以放开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青少年是活泼好动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好奇天真的个性,针对这1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不以高高的姿态站在讲台上频频发问,而是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深入学生中间,有时还成为讨论小组中的1员,和学生1起寻求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切忌泼冷水;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教师在进行纠正的同时也应充分肯定其主动性,保护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思维的独立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诚恳,敢说“不知道”,对于自己的错误要敢于承认。这样才能和学生建立1种平等的关系,学生才能敢于提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有耐心,做学生欣赏者。
3.建立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造成学生不爱提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老师的,有来自学生自己的,也有来自环境因素的。
(1)学生自身原因:
(a)胆子太小,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没有自信心,害怕说错,怕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b)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明白是不聪明的表现。担心自己的问题没有新意,没有探讨的价值。(c)缺乏提问的技能与方法,不知从哪儿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d)对所学的知识1知半解。
(2)老师自身原因:
(a)课堂气氛紧张,老师比较严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予以积极的鼓励。(b)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c)没有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只好随大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环境因素:
(a)学生知识面狭窄,和社会自然界接触少,生活范围小。(b)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平时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因此我们教师尽可能做到:让课堂有热烈浓厚的气氛。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多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激发其学生提问的欲望。以谈话、谈论方式教学的情况下。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具体说明了提问题的范围。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欣赏,并耐心地倾听,并使用交流合作的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问的技能和技巧。教师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师生之间有信任感,关系融洽。处理好生生关系,要求学生尊重每1位同学的发言不要无理取闹或取笑,如果要补充,那也得等他说完了以后,你再作补充,并学会应用“我对×××的发言有补充(或有意见),我想……”这样的语言,不仅仅体现了对同学的尊重,还体现了他的个性,又培养了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学生提问时的顾虑,促使学生勤思敢问了。  

    上一篇:我们要与物理新课程改革共成长 下一篇:没有了